人文
伊能嘉矩在旗山

 

蕉心社刊95年12月1日第41期

  話說伊能嘉矩離開了古亭坑(今高雄縣田寮鄉古亭村),乘轎經過打鹿埔(今高雄縣田寮鄉鹿埔村)後,就翻越烏山山脈尾稜,進入蕃薯寮街(今高雄縣旗山鎮),投宿於蕃薯寮撫墾署內(即今旗山鎮公所附近)。

  時當西元一八九七年十月十一日,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因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陸陸續續派遣各樣調查人員進入台灣,詳細考察台灣地理形勢、紀錄民情,伊能嘉矩即是在此種因緣下和粟野傳之丞(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學務局的博物學者)共同接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派令,進行蕃人教育設施準備之調查,調查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高山族和平埔族等各族居住地域的山川、地理、交通、產業、「蕃情」、「蕃俗」、「蕃語」以及「民蕃互動」等各層次的考察知識作為基礎,以利推行原住民教育。

  撫墾署通事林清茶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他一見到伊能嘉矩即趨前問候道:「伊能先生,歡迎光臨蕃薯寮撫墾署,此行一路還好嗎?請進來休息喝杯茶水。」

  伊能嘉矩打量眼前這位身穿官服的漢人,忙不迭的說:「此行一路還好,今日來貴署調查民情,還請林通事大力協助幫忙。」隨著林通事步入署內就座。

  「這位是粟野先生,和我同行一起作原住民調查,我們計劃再此地待個二至三天,希望巡撫署能代為安排食宿和邀請原住民頭目們聚聚聊聊!」伊能嘉矩補充說明此行的來意並提出請求。

  「伊能先生,您不用客氣,你來到這裡做調查研究,招待你們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榮幸,現在天色已暗,我看不如這樣好了,您們先住定安頓下來,好好休息,待明日一早,我們再開始工作,不知你意下如何?」林通事看了趕了一天的路程,臉有疲憊顏色的伊能嘉矩如是說。

  「林通事,謝謝您的關心,因為我們的調查研究工作滿急迫,待我們整理並盥洗完畢,晚上能不能請你先行為我們說明一下此地情況呢?」伊能嘉矩心理一直記得掛著調查研究工作,希望能充分利用時間,多作一點事情。

  「沒問題!沒問題!待您們先吃過晚飯,行囊都安置好了,我們就開始。」林通事十分配合的滿口答應下來。

  晚上,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用餐完畢,換了簡便輕鬆的衣服,和林通事在巡撫署內圍著圓桌坐下來。外頭已經是一片漆黑,只有街犬不時的吠叫而大地仍然一片寂靜。

  「請用茶。」林通事沏了壺茶,茶杯斟滿茶水端在伊能嘉矩的前面。

  「謝謝!」伊能嘉矩謙讓一會就喝了起來。林通事此時娓娓說出此地的典故。

  「蕃薯寮,原是清人所稱的『羅漢外門』的地方,他位於下淡水溪(即高屏溪)的支流-楠梓仙溪的西岸,是台灣南部山路地帶的一個街市。」林通事指著攤開的地圖,首先介紹蕃薯寮〔即旗山鎮中心〕的位置。

  「最初,蕃薯寮是屬於其西北方大傑巔社的一部分。大傑巔社原是屬於馬卡道族的一支,在清人『台灣府志』的記載中,領有羅和內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和羅漢外門(今高雄縣旗山鎮)兩地。但是兩百年前,有漳州人從舊鳳山縣方面,沿著下淡水溪溯流而上,來到此地定居。漳州人開墾田園時曾試種水稻,但因為水土關係,沒有獲得成功,後來就改種蕃薯,結果獲得成功,因此本地就叫做蕃薯寮,現在有住家三百四十五戶,人口有一千六百一十六人,其中男的有八百二十四人,女的有七百九十二人。」林通事詳細說明蕃薯寮名稱的由來和戶口數量,伊能嘉矩聽了頻頻點頭並順手作筆記。

  「那最初大傑巔社原住民和漢人的互動情形如何?如今大傑巔社原住民下落又如何呢?」伊能嘉矩關切的進一步追問著。

  「早期大傑巔社原住民和漢人的關係,據『蕃俗六考』記載,再清康熙四十二年(即西元一七○三年)時,有台灣線和諸羅線的漢人召集原居汀州府(今福建省長汀縣)的縣民來此地開墾耕種,自此以後,往來的漢人日漸增多,每當耕種採樵時,往往被大傑巔社原住民以鏢劍射殺,或者放火燒死,砍斷頭顱,官府為此還派員緝兇追捕,由此可見,在清代康熙末年,大傑巔社的原住民還是屬於兇猛驃悍一族。現在大傑巔社的原住民,因為土地被漢人佔奪,已經往北邊的口隘(今旗山鎮圓富里)、中隘(今旗山鎮中正里)、尾隘(今旗山鎮大林里)三庄遷移,目前分布於這三庄之間的地帶,等您調查完了番薯寮,我就陪你過去採訪。」林通事詳細回答了伊能嘉矩的問題,並且告自奮勇帶路。

  「那就麻煩林通事了!」伊能嘉矩高興的稱謝。伊能嘉矩看看時間已晚,為了明日的調查,大夥兒早點就寢,以便養精蓄銳迎接明日的工作。

  第二天,伊能嘉矩在林通事協助下調查原住民「Karai」族的語言,由於過去罹患瘧疾再加上旅途勞累,伊能嘉矩身體微恙,就近延請公醫診療。但是,他不敢多做休息,深怕耽誤調查的進度與時間。

  第三天,伊能嘉矩仍然留在蕃薯寮查訪原住民的風情、習俗、語言。他的筆記本載滿字體工整清晰,用鉛筆書寫的紀錄,伊能嘉矩檢視筆記本,覺得寫得差不多,沒有什麼遺漏了,此時,天色又逐漸黯淡下來了。

  「粟野兄,我看調查得差不多了,明天我們就可以啟程前往口隘庄調查大傑巔社的情況。」伊能嘉矩抬頭望著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冒險犯難四個月多的助手栗野傳之丞。

  「是啊!伊能兄,我們確實調查得差不多了,今晚我們就早點休息,準備明天趕路。」粟野傳之丞收拾著東西,伊邊和伊能嘉矩說著。

  「你先早點休息好了,我還有事情要忙,晚上我想把今天調查原住民的紀錄整理完整。」伊能嘉矩自從來到台灣巡查之後,伊值遵行不悖(ㄅㄟˋ)自己的座右銘:【既使生病或有其他事故,當天查察的事實必須當天整理完畢。】

  「那您要多注意身體,可別累壞了。」說罷,粟野傳之丞即先行離去就寢。

  伊能嘉矩在昏暗燈光下,獨自整理筆記,蚊蟲不停的在其旁飛舞,壁虎偶而發出幾聲鳴叫,但伊能嘉矩視若無睹,聽若不聞,只知專心一致工工整整的書寫筆記內容,看看已經整理差不多了,他收拾筆記物品,知會了林通事,準備明日啟程前往口隘庄作調查。

  第四天一大早,伊能嘉矩一行跟隨林通事出發,沿著軍便道(今旗山鎮旗文路)一路往北走,涉過口隘溪(即隘寮溪)步行到口隘庄(今旗山鎮圓富里),從這裡起,就是屬於大傑巔社原住民的居住地,有漢人與他們雜居在一起,但數量不多,約莫十之一、二,多不過五、六,大傑巔社原住民已經不記得古語了。

  「此地大傑巔社原住民起初是住在羅漢內門(高雄縣內門鄉),而後受到來自關廟、龍崎一帶的西拉雅族新港社原住民的強勢逼迫,向南遷移到羅漢外門里,而後再度因漢人入侵入佔墾其土地,故再次退到口隘庄現址,現在又有漢人繼續侵佔其土地,大傑巔社原住民似乎已經被逼散到各地去了。」林通事一邊用手勢比劃著大傑巔社原住民遷移路徑,一邊侃侃而談其所知道的相關來龍去脈。

  伊能嘉矩詳細記下他所聽到的內容,眼睛不時觀察週遭的景物,隨時記下富含涵義的蛛絲馬跡,就這樣邊看、邊走、邊抄,一路來到中隘庄(今旗山鎮中正里)訪問,庄內大傑巔社原住民和漢人混居的局面,伊能嘉矩在林通事的協助下,召集了庄內男女老人,其中,包括一位七十一歲的老婦。

  「歐巴桑,你好!請問你會講以前的馬卡道古語嗎?」伊能嘉矩首先問好,並請林通事翻譯他的意思給老婦聽。

  「什麼?※#◎*」老婦畢竟年紀大了,耳朵有些重聽,旁邊的人又七嘴八舌的解釋一遍,老婦這才會過意來。他嘰哩咕嚕一番,林通事也和他嘰嚕咕嚕一番,伊能嘉矩只能看她們兩人比手畫腳,卻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

  「我們族人自稱Tt′au’,最初住在蕃薯寮街附近,一百五、六十年以前(即一七三七∼四七年以前)歸附了清朝以後,漢人掠奪了我們的土地,所以在乾隆二十八年(即一七六三年)遷至口隘,開基祖名叫Tamoren,我們家後來又被逼遷至尾隘現地。」老婦說起往事,不禁噓唏起來,要不是漢人的強勢掠奪,她們也不致於從下淡水溪的平疇(ㄔㄡˊ)綠野流落到此偏遠接山地區。透過林通事的翻譯,伊能嘉矩也不禁默然起來,他看著這一群居陋屋、穿陋衣、飲陋食的人們,一心想著是該如何透過教育,提升改善他們的生活水準。

  「歐巴桑,你不要難過了,我們完成了調查,回到台灣總督府,會想辦法幫助你們改善生活,好嗎?」伊能嘉矩透過林通事轉達了安慰的意思,眼角中也透露出決心幫助的堅毅眼神,他轉頭看了粟野傳之丞,粟野傳之丞也會意的用力點點頭。

  伊能嘉矩調查了口隘、中隘、尾隘三庄的大傑巔社,總共有七十五戶,二百八十人,他為如此稀少的大傑巔社原住民感到憂慮,擔心如此下去大傑巔社原住民恐有滅族危機。伊能嘉矩想想眼前所能做的,就是詳細調查大傑巔社原住民的由來、模樣、住屋款式、服飾、習俗等,他知道如果現在不做紀錄,以後大傑巔社原住民就要在歷史上消失無蹤了,他拼命地記錄,希望挽回一些迅速消失的歷史……。

  「林通事,我想已經調查得差不多,我們可以繼續趕路了。」伊能嘉矩逐漸收時筆記、物品、向林通事招呼著。

  「伊能先生,我們就快到羅漢外門里的北界了,再過去就是屬於楠梓仙溪裡的山杉林庄,屆時,我因為還有其他的公務要辦,就不送你過去了,請您一路要保重,到了那邊,自然會有人來接應你們。」林通事陪了伊能嘉矩大半天了,再過去不是屬於他管事的地盤,也就不便過去了。

  「林通事,謝謝您這幾天的幫忙,辛苦你了!」伊能嘉矩滿懷感激心意的說。

  「那兒話,你言重了,希望您們此趟收穫豐富。」林通是客氣的回答著。

  「當您們從山杉林庄到內門庄巡查時,要再經過蕃薯寮時,記得提前通知我一聲,我好去接應您們。」林通事再三叮嚀補充說道。

  「謝謝您的熱心接待,回來時我們一定會通知您!粟野兄,你準備好了嗎?我們要開始上路了。」謝過林通事,伊能嘉矩就和粟野傳之丞往北繼續步行。

  「您們要多保重,再見了!」林通事望著他們的背影,高舉右手揮舞著。

  夕陽餘暉下,伊能嘉矩和栗野傳之丞的背影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遠方的天際裡。

尾聲

  伊能嘉矩數日後,又兩度回到蕃薯寮住宿,一次在十月十六日由北方的羅漢內門里南下至此過夜,另一次在十月二十日由南方的加蚋(ㄖㄨㄟˋ)埔(今高雄縣高樹鄉泰山村)出發,日暮時分回到蕃薯寮過夜,準備次日再回到關帝廟街(今台南縣關廟鄉),在一八九七年的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的台灣環島原住民大調查中,從五月二十三日到十二月一日長達一百九十二天的旅程哩,蕃薯寮是唯一的三次經過地方,總共待了五個夜晚。由此可見,蕃薯寮作為南部山區的中繼站的特點非常顯著,伊能嘉矩也在此治療過瘧疾。伊能嘉矩為理想冒險犯難和始終如一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從他的艱辛探查旅程中,保存了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風貌,讓我們知道百年前曾經有一批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如今撫今追昔,讓我們對祖先為了存活,不顧性命地開拓土地的精神感到佩服,也對原住民的遭遇和處境,多一分同情之心,但願爾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族群們,大家都能胼(ㄆㄧㄢˊ)手胝(ㄓ)足,不分你我,同心協力為創造美好的將來而努力。

  • ※※※※※※※※※※※※※※※※※※※※※※※※※

(本文第二段部份有關原住民「蕃」的稱呼,不帶有任何歧視輕蔑意味,純為借重古文獻和便於行文)

作者簡介:

莫皓帆

1、和春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系博士

 

認識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