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的「人格者」--蔡正松校長
 
     
 

 

  在台灣,人們以品德高潔,涵養普受社會大眾推崇和肯定,足為當世典範的人物稱之為「人格者」;而在教育界,蔡校長正是這樣一位格局恢宏的「人格者」。具體說來:他是兼具佛家境界、道家襟懷與儒家步履的知識份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同時也是擁有多方才能,學養深厚的「學者型」校長。

  還記得剛來旗中的那年夏天,透過李湘濤校長的引介,我們前往時任杉林國中校長的蔡校長家,表明內人靜雅由於隨我同來旗山而放棄公職,不知杉中是否尚有代課缺。當時,蔡校長趁著夏日午後和暖的南風正讀著一本厚厚的"教育哲學",雖是初次見面,隨即應允如有缺額將通知我們,果真在二天後,便接到蔡校長來電告知:要我們前往縣府教育局洽接代課事宜,靜雅也得以順利進入杉中服務。從這第一次接觸,讓人深切感受他是個言而有信的人,絕非滿口應承,卻輕諾而寡信。

  其後,由於同住學校宿舍,我們得以時相往來、就近請益,加上蔡校長重回旗中接掌校務,因此對其有更深入的觀察和了解。許多人都知道蔡校長寫得一手好字,無論楷、行、隸、篆諸體都各有特色,時而蒼勁挺拔,時而元氣淋漓,時而鐵畫銀鉤、入木三分,不僅有法有則,且足以展現個人風格。但這等功力,卻往往是紙一攤、墨一磨,就著茶几便寫成的,由此不難看出他澹泊樸實、不事雕琢矯飾的個性。校長寫字的時候,歐老師通常會在一旁研墨笑看,勾勒出一幅令人欣羨、鰜鰈情深的畫面。校長對於書道的式微的確有些憂心,退休之後,仍應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之請,前去指導書法,希望能帶動學書風氣。其它無論飲食、穿著、居家等都呈現一種簡明素淨的優雅與美感,卻又有股濃濃的書卷味和藝術氣息。

  說到書卷氣,自是與他求知若渴、手不釋卷,隨時展卷讀書的習慣有關。校長家中雖有不少藏書,不過他對購藏書籍並不執著,看完的書,經常整理打包,送交學校圖書館或送人,以便他人永續利用。在這樣書香家庭長大的一雙子女,也都知書達禮、有很好的教養,有別於一般時下的年輕人。長女睿娟已取得成大藝術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兒子元浩目前正在交大應用化學研究所繼續深造。幾年前,校長個人以五十幾歲的「高齡」,還通過公費考試,隻身前往日本進行為期一年的教育考察研究,光是這股精神與毅力,就足以叫人望塵莫及,也為「終身學習」立下一個榜樣。

  單以年歲來論,校長可算是我的師長輩,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太多交集才是,之所以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除了教育是我們共通的終極關懷外,校長的博學多聞,也使得彼此不愁沒有話題,可以天南地北地談學論藝而欲罷不能。有時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有機會能得如此「亦師亦友」的長輩提點,可說是獲益匪淺。然而,有些人會覺得蔡校長道貌岸然、難以親近。一方面,固然由於其莊嚴持重的外貌與內斂謹飭的個性;另一方面,人們常自限於身分地位,在人際間自樹藩籬,以致於阻絕彼此的溝通了解而不自覺。其實,套一句林秀敏會長的話:和蔡校長多加接觸後,便可深刻感受其待人的真心誠懇,同時也是詩書滿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依我看來:除非必要的談話,蔡校長通常是靜默少言的,也難得言不及義地說笑,因此予人不茍言笑的印象。以他認真辦學的態度,不免招致一些怨言。然而細究其原委,多因對方師心自用而挾怨生事,或類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而無法配合。儘管,在他眼裡,一切似乎都了然於心,無所遁形,卻也很少聽到他私下批評誰的不是,即或是極少數不認同他的人,他也多半寬容以對。這是何等的雅量!他是真正做到「閒談莫論人非」的謙謙君子。當然,如果他能更具親和力,或許便可少一些誤解。不過,每個人的天性稟賦與生命基調本自不同,各如其面,又豈能求全?

  有一回,我還在他身上看到「禮賢下士」的古風。一天,校長來電說他要來宿舍看我,當下直覺校長有事要找我談,隨即便說:還是我過去好了。果然,當晚他談到對校務發展的整體規劃,並詢問我的看法。我也將平日的觀察與思考和盤托出,雖然有些部分限於現實考量,一時之間恐難以達成,但他也都一一加以說明並條列記下,絲毫不以為忤。我想,既然像我這樣資淺的老師,他都樂於聽取意見的話,其他行政及教職同仁,乃至家長代表,他也一定透過各種管道徵詢並整合各方意見,校長對校務的用心程度於此不難概見。

  對於校務行政,蔡校長主張「以行政支援教學」,並力倡「走動管理」,他在<談走動管理>一文中寫道:走動管理是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要解決問題,必先了解問題,要了解問題,必須實際訪查,收集資訊,而後經過研判分析綜合,自然可以針對問題的癥結提出有效對策,並以王永慶、林挺生及古人「明查暗訪」為例,說明走動管理是解決問題最實際有效的方法。此外,校長總在期初的校務會議上提示整學期的校務重點工作,而後在期末的校務會議上檢討其得失,頗符合「目標管理」的原則。

  藉由一次學生訪談的機緣,蔡校長曾自述其辦學理念:(一)教育的目的在開發學生潛能,傳遞文化理想,使學生適應生活環境、愛護生活環境、改善生活環境。(二)教育的方法與過程如果得當,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材。建築與設備、課程與教材、校舍布置與空間規畫,會影響教學品質,教師的專業知能與態度,校長的人格特質與理念也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三)學校是教育服務的場所,除了幫助學生成長外,也要幫助教師、家長及社區民眾成長。(四)學校的發展,除了學校本身要努力外,也要與社區結合,運用社區資源,塑造社區文化,培育社區人力資源。法由心生,用心教之,從心教之,教育才能功效卓著。他經常勉勵學生:做一個主動學習的人。也就是說:打從內心主動去培養自己待人處事的能力。學生如果不學習,就不是學生;學習如果不努力,就有虧學生的職責。將來長大成人之後,由於所學的不完整,缺少應有的基本能力,而無法勝任所承擔的工作,就容易造成誤人誤己的後果。總括來說,蔡校長認為:(一)教育是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二)教育不是萬能的,尤其執行教育措施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三)教育的功效,必須學生做好準備,打開心胸願意接受教導,才能發揮出來。所以每個人要養成自學的習慣,終生以之,才能逐漸臻於覺行圓滿的境地。

  為了力矯單重知識教育之弊,蔡校長特別重視生活教育及道德教育,其中有幾項特色是值得在此一提的:(1)提出「敬、淨、靜、靖、勁」的原則,以達到涵養學生優雅氣質,營造祥和師生倫理的目標。(2)加強社團活動,寓教於樂,以培養學生「一人一藝」。(3)推動課前靜坐,涵養學生定靜專注的習性。(4)以靜坐代替處罰,給予改過銷過的機會。(5)擅用課間校園廣播,以發揮境教的功能。(6)利用朝會實施「晨光小語」,培養學生上台演說及表達的能力。

  在校務發展方面,蔡校長自八十一年八月接掌本校至八十八年八月以「五五專案」申請退休獲准七年間,有不少重大工程在其任上完成,其中包括:(1)操場PU跑道工程,使四百公尺跑道有了嶄新的面貌。(2)徵收及價購現有校地二公頃多,此事攸關學校整體發展,實為至要。(3)將忠孝、仁愛樓拆除重建教學大樓,提供本校師生更佳的學習環境及設備。(4)新建游泳池,並以公辦民營方式對外營運開放使用,嘉惠社區民眾。(5)設立台灣學術網路高雄縣教育網路中心機房,並將本校網路專線速率提昇至T1,對旗山區中小學的連網速度有重要的貢獻,也增加本校網路教學與應用的資源。硬體建設之外,本校先後成立啟智班、美術資優班、啟聰班、第十年技藝教育班,以因應特殊教育學生。當然,校務工作是全校教職員工群策群力的成果,絕非校長一人可以獨力完成,但是一校之長的領導,可說居於重要關鍵地位。

  退休後的蔡校長仍不間斷其閱讀思考、著作譯述的習慣,延宕多年的《旗山鎮誌》在其主持之下已完稿付梓。偶爾也應邀演講,貢獻個人學思所得,由他回旗山國中親師座談會上那場演講:《E世代孩子的未來》,不難看出其深刻精闢的見解。時而也見到事親至孝的他和歐老師推著年邁的母親外出散步。睿娟婚後也經常回家探望,讓校長夫婦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每週一次《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研討,雖已參與多年,目前仍持續中,足見其學佛的精進及功行。在校長身上,人生的出處進退,沒有躊躇不前,沒有眷戀不捨,積極入世卻能應物無累、不為世染;出脫凡塵而能心存家國、不違常情。一切似乎都能優游自得、成竹在胸。如此合宜的中庸之道,真教人難以企及,這也是何以我說他是杏壇的「人格者」;是兼具佛家境界、道家襟懷與儒家步履的知識份子。

附記:
  老早就想寫這篇文章,只因擔心人家誤以為是為了逢迎拍馬,落個「御用作家」或「國王的人馬」之類的惡名。現在蔡校長既已退休,當可免除這樣的疑慮。寫作本文的同時,正值"壹周刊"、"獨家報導"掀起的風暴席捲全台,新聞媒體往往美其名是為了滿足民眾知的權利,實則挾狗仔隊訐發陰私、窮追不捨的精神,來滿足人們的偷窺心理,目的不外是為了提高銷售率和收視率。筆者雖不認為一味「隱惡揚善」或「報喜不報憂」便是好的,但也不宜過度強調「新聞自由」,而枉顧「個人隱私」。進一步來說,為了力矯時弊,除了掏陰溝、抓臭蟲外,提出足資師法遵循的典範,也是導引社會免於沉淪、走向光明的好方法,這應是本文寫作的主要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