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述】【回作者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為本校「實習農場」現階段的規劃把脈

82.11.8

  訓導處劉組長,不知怎麼搞的?三番二次要我寫稿,劉真要害我囉!這個時代,無聲最好,「言而無物」尚可,「言而有物」則不免引起「物議」,白紙黑字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幾番折騰,想了這個主題:為本校「實習農場」現階段的規劃把脈,來探討本校實習農場的規劃現況,野人獻曝,主觀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本校同仁不吝賜教。

甲、何謂「實習農場」?實習農場經營的內容是什麼?
一、顧名思義,實習農場是讓農科學生來實習農作物的生產管理,農場如何合理化經營的實習場所。它,不等於觀光農場,或參觀農場,它的主要功能是教學實習,可能的話,也是師生的研究試驗場。

二、以本校而言,農場的主人是農場經營科的學生。該科的學生,在政府當前的農業政策下,規劃要培養農村的核心農民,他們都是經過各級農會的推薦,獨立參加保送甄試而錄取的農家子弟,享有公費待遇,學校也要準備有足夠的實習農場,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

三、民81年,本校新成立了園藝科,因此本校實習農場有了新的規劃,詳見筆者在一年前
(81.10.19)提出的一份【本校實習農場重新調整規劃草案】。在這份草案中至少含有三點重要的意義:
1.配合本校的校務發展計劃。成立園藝科,有其社經背景,因此完整的園藝實習場不可或缺。
2.按農科各科的需求作妥當的整體配置。第二農道的左側依序是畜牧科、農機科;第二農道與第一農道之間屬於農經科;第一農道的右側約一甲地全部釋出給園藝科。(農經科的園藝棵程可與園藝科協同使用)
3.筆者認為這是相當符合本校農科群集教育,農場整合的規劃要素。

四.園藝科是本校嶄新的一科,師資一流,其行家規劃的園藝經營內容,勿庸置疑。有‥攻瑰園、扶桑園、綠美化室外栽培區、扦插育苗床、蔬菜花卉生產區、造園實習場、水耕栽培場、圍牆外的產銷一元化的展售場等等。

五.農經科的實習場規劃卻未產生共識。在農經科的實習場,除了原先已規劃在內的「森林教學遊樂區」外,現在還要增加「香蕉標本園」、「藥用植物標本園」等「特色」。有關發展本科「特色」之問題,筆者試從專業性的角度來加以論述。

1.森林遊樂區的設置。它位於原規劃中「農經科版圖」北方的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等五坵內,佔地約五分_4,960m2_這項計畫已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勿勞再議;但筆者仍心存憂慮,因而提出下列六點淺見,就教於行家們。

(1)除了種下「黑板樹」外,要不要種「草皮」?如何才能種好草皮呢?本校實習場的土壤質地是偏向粘質土,遇「水」輒泥,是否需要再鋪一層沙?否則的話,其地勢是否要作「微緩坡」的調整?再不然的話,至少小排水溝的規劃要先做好。
(2)以目前的規劃藍圖有36個露營帳位而言,其使用的指標應可達到像四健會高屏區聯合大露營的容量。若此,筆者倒認為構成「露營區」的要件一定要具足,如浴廁、集合場、營火晚會場、營本部的設置等等。否則的話,統統使用校內的設備與場所,則此露營區在味道上豈不成為晚上睡覺的睡舖而已。
(3)它是否會帶來實習場內之設施或農產品的安全顧慮?有無因應對策?
(4)露營期間能否管制到不致影響鄰近住家的安寧?
(5)能否妥善維護?而且發揮其經營效益?
(6)森林教學之實施應有一套戶外教室的教學法。如何發展這套教學法?應進行研究!

2.香蕉標本園的設置。這算是一個很突出的點子,可是筆者願意在提出下列五點理由,來表示反對。

(1)筆者計算過,一分地可種香蕉180棵,若每個品種種10棵,不就有18個品種了嗎?每個品種種10棵的標本已經嫌太多,18個香蕉品種在農校來講已經相當了不起,倘若再執意選在農經科版圖內的第21、22坵(佔地一分半,1,492m2)則就匪夷所思了。
(2)以180棵香蕉標本來計算,將來要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中耕除草、清理吸芽、更新母株等等的管理工作,是否要使學生成為專業化的蕉農?植物非礦石,擺下去不等於完工;倘若疏於管理,一下子就變成荒蕪,反而破壞景觀啦。
(3)「香蕉研究所」是屬於財團法人的機構,他們負責從事台灣香蕉的育種研究工作。在研究所內設置「香蕉公園」,供外界參觀,有其自我標榜之意,但其主要目的和功能仍在香蕉品種之保存,俾供香蕉育種研究的親本材料,殆無疑義!相對於本校實習農場的規劃要求,個人認為幾乎沒有設置的必要。
(4)回顧十幾廿年前,農經科的技藝競賽,曾出現過"水稻品種的鑑別"。然而就像曇花一現,經過二年就消聲匿跡了;理由很簡單,高農學生學習的領域是作物種類的識別,而非品種的鑑別。
(5)本校設置香蕉標本園不同於玫瑰園、扶桑圜。因為後二者除供觀賞價值外,更具有教學實習的正面意義,由於這些品種都可供作扦插或壓條用的母本,甚至是雜交育種的上好材料,然後進一步培育大量的盆栽來展售不無可能!而香蕉標本園就沒有這項重要而且是主要的教學實習功能。

3.藥用植物標本園的設置。這個點子很新,卻有不當,分析如下:
(1)拿農藝作物來說,食用作物四大類,特用作物八大類,雜用作物五大類,藥用植物只是特用作物中的一類而已,以高職農經科的學習內容而言,並無特別設置此類標本園的必要。
(2)藥用植物的栽培,自耕農即可,但「青草」的販售,則需向當地地方政府申請「青草營利許可證」;倘若是經過加工到「中藥材」的成品,則其產銷更要受到「台灣省中藥植物生產促進會」的制約。(只有加入其會員才可行)
(3)倘若本校確有需要栽培藥用植物的話,不妨如現在「農藝標本園」內種的白鶴靈芝草那樣,做做功德,需者自採,頂多再查訪一些目前台灣可容易栽培且用途較廣的藥用植物,像枸杞、薄荷、紫蘇、益母草等來試種看看,要成立「藥用植物標本園」甚至要發展到「加工」、「展售」等特色,則需從長計議啦!

乙、如何發展本校實習農場的特色?
  假如本校實習農場真要有特色的話,就讓她成為一個「標準化的實習農場」吧!(或可自詡為"示範實習農場")。
  所謂標準化的實習農場,基本的理念是讓學生在此實習,不但輕鬆愉快(不是被抱怨:永遠有除不完的雜草!)而且學生可毫無困難地通過課程內段落式綜合評量而達到實習教學的效果。
準此以觀,筆者有如下的構想:

一、就農經科的實習場地而言:
(1)設置「農藝標本園」。(園藝標本園的作物可在園藝科的實習場地獲得,不必重複設置)
  其目的是讓農經科學生對於農藝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同時方便該科學生技藝競賽或段落評量時,「種子植株識別」材料的取得。
  回顧筆者服務本校二十三年來,眼見這個農藝標本園,經常迫於土地的變更使用而四處流浪,但卻不至於流離失所,原因何在?因為她有設置的重要意義和目的,因此筆者一定讓農經科的實習場地至少擁有她!而且每年都要設法取得一些最優秀的新品種種下去。

(2)區域性主要農藝作物的生產實習區。
  本校自「古」以來,農經科的師生總是一起打拼,種水稻、種甘蔗、種大豆、種玉米等等。不但把實習農場實施輪作制度,而且在這塊土地上也完成了一些試驗研究,同甘共苦,教學相長,這就是所謂的四健會「作物栽培共同作業組」,幾年下來,累積的「再生產資金」亦有三十萬元之譜。(沒記錯的話)
  農經科課程標準有「農藝專業生產」、「園藝專業生產」,假若沒有足夠的土地,如何專業生產?如何從事作物栽培共同作業?(農經科學生依規定,從一年級開始就全部要參加四健會作業組,並成為四健會會員)

二、就整體的實習場地而言:
  農道都要好走,不論實習器材或農產的運搬都很方便,而且大農道都變成林蔭大道,不管大道小路都有美化的意境。詳細內容細表如下:
(1) 主入口處(指第一農道近水耕栽培場處)要好好設計一個標示牌,上書「實習農場」四個大字。 (最好是拱形門,且容大卡車進入)
(2)實習農場內各實習區,最好能透過造景設計而明顯的區隔出來。
(3)各實習區的標示牌要力求一致,其材料要具有永久性,且可變換標示內容者為佳。
(4)林蔭大道上或圍牆邊,師生在下課休息時有得坐,可乘涼,學生就不會跑到水耕室辦公室來。
(5)休息場所還有置放自然形式的「水泥竹垃圾桶」,實施生活教育,改善實習農場的髒亂現象。
(6)第一排水溝有損壞的跡象,且農場逐漸北移,其功能已消失,可考慮封掉,不但便利通行,並且可以逕行綠美化。至於如何封法?大家可以一起討論。
(7)第二排水溝及其他排水溝的寬度或深度應縮小(一半?),因為現在本校已不種水稻,使用水圳水的機率較少,它僅具排水功能;目前農園二科的女生數比男生要多,這些大而無當的排水溝,縱使不會發生危險,也會製造實習的不便,因為她們「跳溝」的本領遠不如男同學。
(8)土田埂全部改為水泥的小田埂,免得雜草叢生,節省學生的勞力外,又筆直又美觀。
(9)要設法節約水資源,全部小區改為自動噴灑設施----該是整個農場噴灑系統整合規劃的時候了。
(10)實習農場內,現有二處圍牆面臨傾倒的危險,應列入刻不容緩的處理事務。

丙、結論與建議:
  發展「特色」當作一所學校校務發展的目標,絕對正確,但若能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則更盡善盡美。倘若我們參考目前各職校校園發展的趨勢,各科獨立設館,各科用心追求其獨自擁有的職類技能,早已形成了共識,只是本校整體的校園景觀要達到此一境界,似乎愈來愈遙遠呢!

  還好,本校實習農場有一片將近二甲(2.9公頃)的土地,若能妥善的規劃,未嘗不會帶給本校另一片淨土空間,因此筆者願意提供四點建議:

一、做實習農場規劃時,應考慮到「統整」(Unity)與「區隔」(Separation)兩個併存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所要強調的無非是「空間」的因素。(校區的規劃亦然)

二、若本校香蕉標本園與藥用植物標本園非設置不可的話,建議一定要縮小面積,這是基於整體質習場地(實習空間)的考量,把前者放在電工廠後面的第29坵,把後者放在變電所後面的第28坵,使它們分立在第二農道入口的兩側(統整與區隔的最佳應用)。同時將焚化垃圾場遷走。那麼這條第二農道,配合「森林教學遊樂區」的設置,不就成為一條「觀光大道」了嗎?同時對農經科教學實習場的影響亦可降到最低。

三、實習農場應自成一個「統整與區隔的系統」,應盡速進行「示範實習農場」的評估與作業,如本文乙段內容之所述。若能在一、二年內逐步實現的話,那真是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四、非屬於實習農場的校區應自成另一個「統整與區隔的系統」,進行整體性的綠美化評估與作業。此點與本文雖不相關,但它牽涉到實習農場內給水系統的整體規劃,亦是筆者在協助校園綠美化時所遭遇到的窘境與困擾,非親臨其境,不知其苦:澆水之苦。明確地說,校區景觀除介入統整與區隔的評估外,它要有一個給水系統,而實習農場要有另一個給水系統。

附註:試把學校當作一個大主體,須要「統整」,學校中校區與實習農場又可區分為二個次主體,這兩個次主體間就是一種「區隔」,而次主體內又要自然地形成一個「統整」,同時又可「區隔」為若干次次主體,每個次次主體又自然地要形成一個「統整」,依此類推。這樣的規劃才會井然有序,而不是雜亂無章。

*本文發表在82.12「旗山農工青年」65週年慶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