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一日遊
目前的社會遊子返鄉不是經常是蜻蜓點水,就是有要事要辦,辦完就走,或找同學聚會而已。能用心「故地遺跡重遊」實在非常少,就如此次到旗山也是來去匆匆,但憑著年少時記憶留下足跡,來談旗山事,讓大家以另一方向瞭解五十年代的旗山應有所幫助。
由三協里進入旗山,首先看到路邊一間「萬民古女聖爺廟」,而後「三農宮」、「五福大帝廟」、「城隍廟」、「地基主廟」、「仙公廟」、「鼓山公園」、「三山國王廟」、「七星宮」、「文武廟」、「竹峰寺」、「鳳山寺」、「媽祖廟」、「旗山中學」、「旗尾糖廠公園」、「義民廟」,可以說旗山本鎮內比較宏偉壯觀的廟宇我均一一進去參拜,並大略看一下他的歷史來由。
歷史來由:
「萬民古女聖爺廟」:它位於新北勢橋北方旗楠公路旁,廟不大,如一般隨處可見的路邊「萬應公廟」,建造的時間也是近年,附近居民稱,是祭拜一名古代「貞節女子」,名諱來源不詳,反正一句話,非常靈驗,有求必應。「三農宮」:祭祀「神農大帝」,原先是民間私人自己奉祀的神祇,因為頗為靈驗,變成里民共同信仰,因位於「三協里」,因此取名「三農宮」。
「五福大帝廟」:祭祀「五福大帝」,也叫「五顯大帝」,廟方告知,五尊主神來自中國,但據本人瞭解,「五福大帝」、「五顯大帝」來源與「五府千歲」有雷同的地方。相傳明朝年間,五名舉人(張元伯、鍾士成、劉元達、史文業、趙公明),在福建福州會合欲往北京會考時,夜宿客棧,五人同夢福德正神告曰:「五月五日子時,福州城有瘟疫之災,起因乃由城內五大井而來。」五人夢醒,各投一井,以浮屍示警,福州人不敢飲用井水,避過了瘟疫之災,人們感念五位舉人大仁大勇,並由皇帝勒封為「五福大帝」。「五福大帝」、「五顯大帝」一般來說,在福建福州比較風行,在臺灣,據日治大正五年(民國五年)臺灣總督府統計,「五顯大帝」廟全臺灣臺北、宜蘭、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各一間,沒有「五福大帝」廟。但到了民國四十八年全臺灣重新調查統計,「五顯大帝」臺南市、臺北縣、宜蘭、彰化、嘉義縣各有一間,而跑出了「五福大帝」廟,臺南市有二間,彰化、高雄縣各有一間,共只有四間。我的印象中,旗山於五十年代就有「八家將」的出現,因為當初「八家將」辦起「陰間事」頗為靈驗,頗得民間崇拜,因此不出幾年,分壇甚多,旗山週邊鄉鎮的「五福大帝」廟,可以說完全由旗山分出。早期所知「八家將」出巡時,沒有神尊,而是挑著目前廟內主壇兩邊的「神龕」。
「城隍廟」:我的印象它是一座「古廟」,但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尋找,沒有一樣東西可上看出比大門口那臺「石質香爐」還古老,香爐標識雕刻者於民國三十八年農曆一月十五日置,並說明居民迎自新竹「都城隍廟」之分靈,此爐設置與我出生同年。此廟因位於筆者母校之後方,年少時曾多次前往參拜,記憶中感覺當時廟內陳設非常陰森,重建後比較寬廣,此景已降低減少。
「地基主」:位於鼓山下上孔廟車道邊,也是旗山鎮市區早期開發之中心點,神位寫著重建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十月十五日,每年九月十五日迎香,內拜「高公、陳媽」神位。旗山有如此明顯的「地基主」神廟令我非常呀異!因為三十年前,經常在鼓山附近留連的我,竟沒有此廟的印象,訪問附近住民廟之來由,沒有人說的出來,而以地區土地公來解釋,當我告訴他們,高公、陳媽應該是最早住在這個地方的先民,也就是最早旗山的老地主,他們的反應,竟說有聽說過,但詳細不清楚。
「仙公廟」:位於鼓山下山坡,祭祀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原先是民間私人自己由臺北木柵「指南宮」迎回奉祀的神祇,因為頗為靈驗,變成里民共同信仰。
「三山國王廟」:位於鼓山下北面山窩,此廟有誌,曰:大正十三年(民國十三年)曾金輝由屏東縣九如鄉「三山國王廟」分靈至旗山恭奉,爾後建壇,民國五十四年初建磚壇,後仍覺壇狹窄,七十九年動工重建現大廟。「三山國王廟」一般是粵民敬仰的守護神,臺地光復後,能在這個閩莊出現,可見「道教神尊」已沒有地域之分。(碑誌)(廟聯)(廟方小冊)
「七星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重建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相傳與內門鄉紫竹寺「觀世音菩薩」同一塊香木雕材。原為戴氏家守護神,後來轉變為鎮里公神。
「文武廟」:位於延平路邊,祭祀「關聖帝君」及「孔子聖位」,原先是民間私人自己奉祀的神祇,因為頗為靈驗,變成里民共同信仰。此廟仍重建中,而大殿正面神座,完全採用香材木料,站立神前,撲鼻的香味令人心曠神怡。
「竹峰寺」:廟誌記載,相傳該寺主神「觀世音菩薩」於明朝末年明鄭時代,先人由舟山群島南海普陀山「普濟寺」迎來三媽,輾轉於日治明治三十八年(1905)附近居民迎奉於現地,而於日治大正五年(民國五年、丙辰年)復建一神壇,近年來因信眾驟增,原有神壇改建為巍峨大寺。此寺尚重建中,但已成旗山鎮內明顯地標。
「鳳山寺」:此廟規模我也認為是旗山較古老廟宇,因為五十年代他就屬旗山鎮市區大廟,同樣內外尋覓,只有由門前供桌看出,建於大正元年(明治四十五年)民國一年(壬子年),由廟內彩繪及格局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大正式寺廟建築,其他似乎均是臺灣光復後之物。但由他奉祀的神祇,除主神「觀世音菩薩」外,其他「皇府千歲」、「辜府千歲」、「鐵府千歲」、「王金都靈王」、「五龍仙靈王」、「龍如山紫靈子」、「宮兆陽義世子」、「泉通天一氣子」等諸眾神,可能要看封神榜才能了解他的來由,是一間非常特殊的廟宇,等我找到詳細答案再來寫一篇他的專題報導。
另「媽祖廟」、「義民廟」,因為有非常多人寫出他的報導,在此我就不再予以描述,而且我也說過,旗山「媽祖廟」與里港「媽祖廟」有非常深的淵源,在里港耆老的傳說,里港「媽祖廟」是大媽,屏東「媽祖廟」是二媽,而旗山「媽祖廟」是三媽,三間「媽祖廟」並不是同時建立,但為清朝年間屏東平原上「三大」「媽祖廟」,至於「一、二、三之分」,民間說他是同一塊雕材,而且均由里港分出,因為沒有留下記載,頗有爭議,我認為應該是以當時街肆熱鬧來區分吧?
里港、屏東的「媽祖廟」古建築維護得非常好,包括古碑,但是旗山「媽祖廟」破損風化非常嚴重,是令人不解的地方。他的位置比里港、屏東的「媽祖廟」高,可能因處於楠梓仙溪風口,地方比較潮濕,因此就比較容易風化腐蝕。旗山「媽祖廟」左邊(現燒金爐處)五十年代有間陽春(俗稱:外省)麵攤,及廟前左側有一家租書店,是當年我經常光臨的地方,如今物景全非,只留下回憶。我似乎沒辦法像「溪州半日遊」一樣詳細去說明各廟宇典故,事實我到這十三間廟宇,第一、因時間有限(與同學相約吃飯),未能深入做田野調查。第二、旗山本鎮內廟宇對廟誌題示非常欠缺,而由廟公或信徒口中,能給我的答案很少。事實,五十年代我在旗山讀書的時候,旗山本鎮內較大型的廟宇只有:「城隍廟」、「鳳山寺」、「媽祖廟」,而其他均屬小廟或尚為民宅奉祀,因此他給我的印象有限。
看到旗山舊火車站前,掛著「文化流氓請滾出旗山」,然後到鼓山上,看到一塊「曾區長0思碑」:「民國三十八年八月旗山十萬居民立」,被撞破碎模樣,我真不瞭解旗山人掛著「文化流氓請滾出旗山」有何意義。文化界呼籲保存旗山火車站,而它是一年一年的衰落。記得我最後看到他尚在運作存在是民國六十二年間,而且當時是去送一位女佳人回溪洲,如今每每看到它,只有心痛,不是因為與佳人沒有結成連理,而心痛,而是它曾是我當年就學時,每日黃昏離開旗山返家經常可看見的雄壯地標,如今變成旗山人唾棄礙眼的建物,美麗的「山城」,曾擁有多處獨步北高屏的觀光景點,但在去「日本化」人心態中一一遭破壞,改建後的旗山,坦白說,與「美濃」、「六龜」、「甲仙」、「內門」比較,除了中山路古街外,並沒有特別的新街景。連我這個曾在旗山生活了六年的半個旗山人,如果不是因為「旗山一頁情」,我從未考慮回頭去深入重拾舊夢。
此行,最讓我欣慰的是找到「精忠護國碑」,讓我看到它重塑在鼓山的半山腰上,而且以前遭水泥封死的字跡已經大部份浮現出來,希望假以時日,旗山鎮公所能夠以科技方法把它完整無缺復原。現在能看到的字跡大概如下:
「精忠護國」臺灣總督佐久間馬太(題):「羅漢門為蕃薯寮廳所在,地為、、、、蕃、閩、客居焉!、、、、遇僅隔淡水溪,而、、、、、分類械鬥爭端、、、交攻、、大路關各立廟,而於道光年間,閩、客、、、、、、忠義碑於羅漢外門,然猶未同祭,對峙營、、、、、者遂文紛紜不已,改隸以來,政、、、、、閩、粵、蕃界、、、廢舊廟而更立招魂碑於鼓山,而我、、、、碑於其側焉,去年冬我總督佐久間公南巡駕長故具言之,公問而嘆息于書「精忠護國」石以為表記,其巔末垂不朽。
明治四十一年六月,正六位勳六等石橋亨撰」(逗點為尚未浮出字句)
原文意思是大概是說,旗山地區早期居住了「蕃、閩、客」人,清朝時期經常發生械鬥,先民因此死亡無數,自隸屬日本以後,地方治安經官方強勢干涉,已經安定了,為了慰撫這些受難「死亡先民」,日本總督認為他們一群完全是基於「精忠護國」,故予題字懷念。而由當年的蕃薯寮街街長將「題字」刻予堅硬的旗山溪石上,後面並作序,豎立於鼓山神社步道上當招魂碑,以慰死難先民在天之靈。
國人看「招魂碑」似乎沒有感覺什麼,但是日本人對「招魂碑」是視同神物,是會列入官方春秋兩祭的,以前它豎立在往神社的神道邊,參拜「神社」的官民是必定要向其膜拜再上神社,可見日本人在旗山是非常尊重「往生人」,不管日人、臺人,或為籠絡討好臺灣人,雖然只是一塊「石碑」,但那是中國人做不到的。
但非常可惜,由他目前的擺設位置,您不覺得他似乎只是一塊風景區的擺設物品而已,看不出他的莊嚴,由本人所附五十年代四名狗黨在原址所拍下來相片比較,可以看出熟是「文化流氓」。最後讓筆者秀一下,一幀五十年代的旗山糖廠兩人照與現在的旗山糖廠進門大道有什麼不同,右邊的樟樹林已成老樹,而左邊日治時代曾招待過日本皇族的貴賓招待所已拆除闢為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