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抗清先烈莊大田暨北屏東平原初期開發
屏東平原是台灣三大平原中排老二,而也是族群最複雜的地區,平原的北端,「北屏東平原」是:東面是臨大關山,西為玉山餘脈中寮山,南為大屏東平原,北面則為旗山盆地。婉廷由內山奔向大海的「楠梓仙溪」、「荖濃溪」、「溢寮溪」就在此地匯流注入下淡水溪(目前所謂高屏溪),三溪造成的三角洲平原,因水源充沛終年不絕,加上雨季山上帶來大量有機泥在此堆積,可說萬物叢生,物產豐茂。這塊土地原是平埔「搭棲族活動範圍」,搭樓族千年前在此建立「搭樓(里港鄉)、武洛(載興村北)、年力(瀰力村北)、大傑巔(旗山鎮)、彌農社(美濃鎮南方)」。當清朝康熙末,閩南、粵東人陸續進入這個平原;在清朝乾隆年間,官方對這塊土地如此描述:「台灣西南近海,多平地,廣衍膏腴,有竹木果植之饒。閩、粵人視為甌脫,歲契妻子負來渡海謀生堵者,趾相屬。地廣物番,民競利而鄙廉讓。閩、粵之人各分氣類,睚眥之怨,糾鄉眾持白挺以鬥。好事輕生,其習尚然」。二百一十五年前就道盡了南台灣閩、粵人來台生活,上天賜給他們優良美好生活環境,平埔族也禮讓他們留下來;但因「閩、粵」族群只有「利益的競爭」,缺乏「和諧互讓」,人性的弱點,在此發揮至極,致屢發生械鬥,至今讀來似乎已成歷史,唯希望它不再發生。
清乾隆四十八年閩莊發生「抗清」事件,是基於延續明鄭「反清復明」思想,或因厭惡清朝派來台官吏「貪污腐化」,仰或是「宗教社團作用」欲在海外「稱孤道寡」,歷史分析並無定論。但正史上記載起因於,康熙五十一年流傳中國的天地會成員嚴因由福建渡海來台,清朝派駐諸羅縣知縣俞峻知道嚴因在中部地方有非法結社行為,下令緝拿「會黨」,而明令凡拏獲會黨,立行杖斃,非常嚴苛;查拏會黨的兵役因此更藉端詐索,焚燒民房,林爽文的堂兄弟林泮,住屋為兵丁所焚,邀頗有社會地位的林爽文抗官叛清,而此時居台灣中、北部的「粵莊」即加入支持滿清政府,打壓林爽文的抗清活動。而當時南部也出了一個令清廷頭痛近年餘的抗清人物「莊大田」,同樣的也面對南部的「粵莊」加入支持滿清政府打壓。雙雙正面是面臨滿清官兵鎮壓軍力,後有「平埔、粵民」拉扯,因此「抗清」運動,均以悲劇收場。
莊大田居住的地方就是位於現在「屏東北平原」中央的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大橋」下東面的「篤加庄」。「篤加庄」原為里港搭樓平埔族「搭樓社」的領地,當年南起九如鄉,北至旗山鎮,東以現里港鄉鐵店村與武洛社為界,西至高雄縣旗山鎮南勝里「嶺口崎」均是「搭樓社」活動範圍。而「篤加庄」東北方一公里許的「番仔寮庄」因位置更偏僻鄉野,因搭樓社人曾在此建寮供農耕狩獵休息用故稱:「番仔寮庄」。官方管理上因環境因素鞭長莫及,成了閩南人偷渡來台的最佳藏匿地區。而且該地土地肥沃,向憨厚的平埔族瞨地耕作也非常容易。加上該地四處大小溪流縱橫,荊棘丈餘,林投樹密佈,「大陸偷渡客」視為藏匿樂土,但滿清官員一向將這些「黑戶」視為「肥肉」,不時叫皂役、地保前來詐索,居民辛苦一年代價常化為烏有,因此莊大田族弟大韭一聽到林爽文叛清,也邀地方名仕莊大田一同加入叛清行動,以發洩平常被清朝官員欺侮之恨。
「篤加庄」日治大正年初仍存在者,而且是里港北面最大村庄,但於日治大正六年(1917)四月十八日南台灣遭受一場有史以來強烈颱風侵襲,雨勢延至四月廿六日,七天的連續強風豪雨,以至於南部發生漢人移入以來最大水災,荖濃、隘寮、楠雅仙溪等三溪山洪暴發。屏東北平原最肥沃的村莊,旗山鎮的半部、高樹鄉的半流水、麻六甲、頭崙、中崙、埔姜崙、里港鄉的大、小篤加、埔仔厝、大道公、舊潮厝、年力肚、舊土庫、蕃仔寮、舊林仔頭、落教庄、下社等共十七個閩、平埔混居部落全部流失。後來日本政府推動「荖濃溪整治工程」,將北屏東平原原本河道四竄「荖濃溪」併入「隘寮溪」後,原地住民遷移重建,產生了土庫、三部、瀰力肚三個大部落及後來日本人建立的移民村「中和村」,而「舊小篤加庄」則遷移到現「土庫堤防」北堤防邊,俗稱仍:「篤加」,地名於台灣光復後改為屏東縣里港鄉三部村江南巷,而「舊大篤加庄」完全淪為河床,「蕃仔寮」廢庄,變成了老年人的記憶。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鳳山縣采訪冊】兵事篇如此記載:十一月廿七日彰化林爽文反清,南路莊大田(占藉諸羅縣,父死遷鳳山篤加港,觀清乾隆七年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圖】,篤加社在里港塔樓社北。【鳳山釆訪冊兵事篇】:篤加港距番仔寮數里許,與下淡水左右之三腳寮、泠氣阬、姑婆寮(以上在大樹鄉)、三角窟(目前旗山鎮南勝里,均位於楠梓仙溪畔)皆賊巢。莊大田漳州平和人,乾隆七年隨父渡台,初住在諸羅縣(轄現雲、嘉及台南縣近山地區),父死遷居鳳山篤加地方,因勤於耕種,家道小康。清誌稱:當年「番仔寮」(現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東北方,已廢庄)為土匪(偷渡流民)巢穴;「番仔寮」居民如有急迫病死,莊大田為人四海豪氣,均主動時加於濟助,因此「番仔寮」居民皆感念莊大田的恩德,也因此莊大田起義反清時,「番仔寮」居民變成為其效命之主力。
起義時,莊大田與族弟大韭、大麥結盟廿餘人,南台灣地方豪傑莊錫舍、王阮郭、簡天德、許光麥、李惠其、尤著等人陸續加人。數日即召千人,並在里港街上向布行購買布匹製成牲旗,書字曰:「南路輔國大元帥」。後人說他與林爽文「順天大元帥」有勾結,為天地會的一支,事實上莊大田兵敗後,降將供認,兩人事先並沒有連絡,因此可知雙方互相沒有隸屬關係;祭旗後,眾人推莊大田為共主,部隊偃旗息鼓分批出兵,躲過嶺口崎(旗山轄)、土地公崎(大樹鄉境)清軍塘汛兵的耳目,往鳳山縣城,於十二月十三日大隊人馬在楠梓集結完畢,出兵進攻鳳山縣城,清軍南路營參將瑚圖里率三百兵守北門,見莊大田數千兵馬湧至,一時亂了方寸,不戰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陞、外委唐宗保和王朝桂等人慘遭殺害,莊大田部隊攻入鳳山城,殺死知縣湯大奎和典史史謙。
十二月廿九日,台灣道永福、同知楊廷理,謀遣人赴下淡水招集義民,以衛府城。而莊大田遣部將涂達元、張載伯等也前去粵莊招誘粵民,粵人不從,並殺涂達元、張載伯,齊集忠義亭,選壯丁八千餘人,推曾中立為主領隊,受永福檄往府城支援滿清守府城。一月十九日由鳳山縣城逃脫的鳳山縣書院教長葉夢苓、訓導陳龍池攜眷至陂頭(鳳山市)並招集義民,莊部知道予以攻擊,葉夢苓被戮。林爽文聞鳳山失陷,遣人邀結莊大田,圍攻府城,海防同知楊廷理兼任府事,急調粵莊義民軍救援,並十萬火急奏報朝廷,福建總督常青聞訊,由內地調集征兵共一萬餘人渡海。五十二年一月七日莊、林民軍結合圍攻府城失利,林爽文北走,莊大田退屯大岡山。一月十六日水師提督黃仕簡囑總兵郝壯猷率兵南下,一月十九日進軍大湖時遭莊大田抵抗,清軍遭挫敗,復派鄭嵩率水師由台南走海道由高雄打鼓山登岸,統攻鳳山之南,企圖斷莊大田後路。
二月十四日莊大田退橋仔頭(現高雄縣橋頭鄉),二月十七日清軍攻進岡山,莊大田部隊經楠梓退回番仔寮,部隊重新整頓。郝壯猷於二月廿二日才收復鳳山縣城(位於現左營)。五十二年二月廿三日參將瑚圖里奉令率領南路福寧兵六百人赴下淡水,會合下淡水都司(都司營在目前的屏東縣鹽埔鄉隘寮村)邵振綱率兵三百人,攻往北方番仔寮勦莊大田,但一直沒有進兵,數日株守無功。于是總兵郝壯猷檄令仍回鳳山,瑚圖里回至新園、萬丹時受莊大田部下阻擋,瑚圖里行走硫磺溪,遭民軍橫截,雙方激戰,清軍千總徐景元以下十五名官員被殺,兵丁死者千人,下淡水溪溪水為之變色,瑚圖里逃至粵莊受粵民保護,滯留至莊大田戰敗。三月六日莊大田部莊錫舍復率民軍三千人再攻鳳山營盤,三月八日莊大田另率大隊趕至,合力攻城;總兵郝壯猷望見城外龜山頂火起,即單騎從西門出,其他官兵聞主帥遁,皆潰,皆出萬丹港(現左營軍港)奪船逃回郡城。
三月九日已升湖廣總督的常青聞鳳山縣又陷,又向清庭請准調浙、粵兵七千人渡海攻台。三月廿三日莊大田得到林爽文部暨大武隴、南雅仙另一股民軍首領許尚支援,三方合力又攻台南府城小南門,維時,粵莊義民、清軍將士兵萬人,數日已顯無法抵擋民軍,皆逃至海口。在此緊要關頭,南路民軍第二號人物莊錫舍突反向倒戈,向常青請降。
按:莊錫舍,泉州晉江人,渡台,家居鳳山縣陂頭莊(現鳳山市),而莊大田是漳州人,林爽文起義時,莊大田在南部糾集漳人,莊錫舍糾合泉人,其勢相埒。繼而推莊大田為主,凡號令由莊大田出,莊鍚舍已經感到不平;加上圍攻戰鳳山縣城,莊錫舍自感出力較多,但均為莊大田搶去功勞,更不滿,台灣道永福聞知莊錫舍已不服莊大田之領導,即囑莊錫舍在台灣道任職之親戚以書召降,莊鍚舍果然在不滿加上利誘之下投降。(莊鍚舍後來官拜至南澳總兵,但在1804年海盜蔡牽擾金、廈時,戰歿)
莊大田自三月底,兵居南潭,而圍台南府城後,清軍將軍常青至五月十二日才獲得大量由浙、粵調來援軍,立即向南潭進兵,莊大田失掉莊錫舍的支持,兵力大損,莊大田因此聞風先遁,但莊大田的最得力助手金娘(下淡水平埔族人)及金娘的幫手林紅雙雙被捕,金娘因會法術,民軍尊重為「仙姑」,每出兵必授予符咒助陣。金娘原為莊錫舍之軍師,攻鳳山縣城居首功,被莊大田封為「一品柱國夫人」,鍚舍降清後,歸莊大田。金娘、林紅被捕後,則被送往京師伏法。
五月十五日將軍常青集結將弁四百廿七員,滿漢征兵五千五百人,再攻南潭,民軍兵分三路迎戰,雙方激戰至五月廿七日仍不分勝負。五月廿七日港西里(現在的屏東東港溪以北至美濃、六龜)南路義首粵莊許廷耀(港西里廣安莊人)風聞郡城圍急,出資招募崙仔頂、鹽洲、中洲仔、菅林內、北勢頭、磚仔窯(以上均在現在屏東市海豐附近村莊)六莊義民三千餘人,肅立起「大清」旗號,擇九月二十七日祭旗啟行,赴郡堵剿。廿九日至郡,與莊大田部在桶盤棧(台南市南方)交戰,莊大田部大敗,深恨之,退回下淡水,謀攻六莊家屬,於十月一日舉事,眾義民聞知,乘夜抽兵回救,至菅林內,東方已白,眾義民一夜無眠,又聞家屬已被屠戮淨盡,飢寒交迫,無心戀戰,途至磚仔窯(現高樹鄉境)淡水溪邊,正面與民軍對戰,民軍以逸待勞,展開一場大截殺,義軍十覆其九,時為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日。事平,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公入告清庭,御書「旌義」兩大字給「義民亭」,表彰粵民助清平亂之大功。
迄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一日,清廷加派協辦大學士福康安親率貴州、廣西、四川等省萬餘精兵由鹿港入台,到這個時候,清廷在台灣的部隊,總共約六萬人,已經是林爽文、莊大田起義時在台灣滿清原有軍力的十倍,福康安一部兵力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廿五日進攻大里戈(現台中市),造成「直搗賊巢」假象,而主力則南下解諸羅之圍。幾次激戰後,至一月四日林爽文部嚐到多次敗仗被捕,中部民軍瓦解。
二月十日,海參贊親率巴圖魯侍衛和義民軍,隨同官兵南下進剿莊大田率領的軍隊,而圍台南府城數月的莊大田在台灣縣令王露的採取對待莊部以「善意呼喚」,要員李茂、謝檜山相繼投降,部隊十散六、七之下而潰,莊大田率餘部於廿三日交戰於東港,廿四日交戰水底寮,莊大田敗戰,率軍往琅橋、楓港等處聚集。廿八日,海參贊統兵下琅橋,兵分二路,一路由水路進攻,一路由山路追殺,莊大田部隊大部份被消滅,血染沿海。
三月五日早晨,莊大田、筒天德、林進等三人潛至海邊,欲捨船逃離台灣,為官兵、粵民所圍,三人束手就擒,三月十日,海參贊再率各路大軍掃蕩琅橋「全面清鄉」,乾隆五十三年六月間訪獲莊大田幼子莊天畏。林爽文和莊大田的抗清戰爭,總共歷時一年四個月至此結束,台灣亂平。人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莊大田從此當了中國歷史上的匪寇,今日,莊大田的前輩中興王「朱一貴」同樣反清又稱王,已在內門鄉獲得鄉民建廟祭祀,而莊大田呢?就如荖濃溪的沉泥,仍未見天,是內門人文化水準較高,或是里港人的無情。
福康安削平台亂,以中部平埔社番隨軍作戰功勞著績,挑募番丁四千名,南北兩路分為十二屯,自來地方有事,無不令其衝鋒禦敵,清朝即設立了「番屯」的制度,以期利用臺灣的原住民控制漢人移民的動亂。清朝利用「民」(漢人)與「番」(非漢人)之間的磨擦糾紛,開始以「番」治「民」,多次利用「平埔族」兵來敉平民變,但平埔族也因此加速漢化。
【安平縣雜記】記載:居於高山大武龍、蕭里四社(與生番、內優社混居),協助清軍平禦林爽文有功,閩淅總督福康安奏明皇帝,並予召見代表,並由官方支持族人改置屯田於下淡水邊山杉林(現杉林鄉),原山杉林之土番,未肯歸順,概遷頂四社。下四社範圍:迤東至西糞箕湖三里,糞箕湖至新厝三里,新厝至枋寮三里,枋寮至六高里十一里,六高里至獅額頭五里,獅額頭老濃莊五里;建有大小四十庄(由現甲仙鄉到至美濃上朔荖濃一帶),如下:山杉林、糞箕湖、杉林角、新厝仔、枋寮、中莊仔、十張犁、八張犁、匏仔寮、甲仙埔、姜黃埔、阿里關、四社營、頂公館、下公館、大坵園、蜈蜞潭、茄苳湖、木主仔、紅毛山、白水際、平溪東、竹坑仔、坑內莊、桃仔園、柚子腳、田仔頂、新莊、際仔寮、舊匠寮、老濃庄、塚仔埔、獅仔頭、大苦苓、六高里、舊莊、狗寮、中莊仔、尾莊仔、土龍灣。清政府委由潘、金、劉三官史負責撫化,因此「四社平埔」本無姓,逐以「潘、金、劉」三姓為初開始之姓,所穿之衣,因近粵庄者多,服飾仿粵服,與粵人無異,謂從俗也。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