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宜作品欣賞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蕉城-高雄港


  五十年代為台灣賺取外匯最高的農產品是蔗糖,「香蕉」也佔了一席地位,當年北高屏許多農民是以種植香蕉所得,供子女教育費用,改善家居生活。旗山地區因地質適宜香蕉成長,五十年代可耕地大部份改種植蕉園,因此使旗山更贏得「蕉城」之美名。
  據【高雄港史】記載,台灣香蕉可說完全由高雄港出口,當年高雄港香蕉出口碼頭並沒有任何特殊的設備,從各地青果運銷合作社收購之香蕉,每一到黃昏,一卡車一卡車的湧入高雄港第三號碼頭;香蕉是堆疊於高雄港碼頭上,這些當年高屏地區農民視為綠色黃金的心血農產品,在採收送驗過程中農民均以棉被一層一層裹護著,怕受到一點點傷害,影響檢驗外銷合格品資格。但是到了高雄港碼頭是卸下一簍簍堆放在碼頭上,任由風吹雨打、日曬雨淋,而且很容易就腐壞。因此經常看到報導,經船裝運到了日本,被退貨,整船香蕉被丟人大海中的事,如能通過驗關進入日本市場,被日本人視為最高級水果,據說日本人不是整條整條吃,而是切片取食。
  五十一年政府為提高台蕉更高品質,減少被退運的損失,利用美援貸款七二七萬元,在高雄港第三號碼頭動工興建了長六十八公尺、寬三十三點七公尺香蕉棚,上、下兩層面積合計四三一四平方公尺,可容納二萬三仟三百簍香蕉棚一座,於五十二年五月底完工啟用。
  五十二年台蕉佔有日本水果市場絕大部份,菲律賓、南美香蕉不是台蕉對手。青果運銷合作社為求提升更高品質及保持更長鮮度,政府同意五十四年六月復以經費新台幣二六0萬元,在原香蕉棚後方擴建與第一期香蕉棚大略相同面積香蕉冷凍庫一棟,約可存放壹萬簍香蕉,翌年四月十一日完工啟用後,使輸出的台灣香蕉品質大大提升,而且當時正是台灣香蕉外銷日本數量、價格上最高峰時期,旗山地區農民所得也因此大幅提高,間接帶動小型工業、商業起飛。
  香蕉初期是以竹簍包裝,竹簍製造除旗山本地自給外,當時內門鄉許多家庭以簡易工廠,大量製造竹簍供應各地。每簍規定裝蕉在四十八公斤,六十三年改成以十六公斤紙箱包裝,七十九年再改成十二公斤裝,香蕉包裝以竹簍裝運,後以十六公斤紙箱再十二公斤紙箱,包裝美觀改善了,升級了?但是香蕉外銷數量、價格逐年下降,依據數據顯示,台灣香蕉全盛期,是大約在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末期,據說七十年代日本人在菲律賓投資,大面積種植香蕉,回銷日本,而且菲律賓香蕉採「以量制價」,影響了台蕉的外銷。香蕉品質,一般而言,氣侯、雨量雖然影響香蕉品質甚大,因此台蕉是以冬蕉品質風味最佳,即使秋蕉也不輸菲律賓的香蕉,但是日本人選擇了便宜貨。
  據今年(九十年)台、日在日本東京召開第三回蕉貿談判,談判結果輸日香蕉數量暫定為十二萬五千箱,十二公斤裝每箱美金六元四角(折合台幣二百多元),每公斤到日本大約十八元,出產地在十元左右,已經與內銷價格差不多。
  想想五十年代,台蕉內銷只有三、五毛,差不多合成本,但外銷是一至二元,內、外銷價格差額非常大,外銷獲利是非常高,目前簡直無法比擬。九十年第三回台蕉外銷,七月份一個月約定是以貨櫃三航次運完,而且還排拒東台、嘉南分社香蕉,香蕉又改以貨櫃裝船運輸,使高雄港第三號碼頭香蕉棚已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高雄港務局將停用的香蕉棚公開招標,標給威爾西斯公司,因為第三號碼頭在「高雄港」的位置地點適中,威爾西斯公司計劃空間改做為商業用「觀海景台」。報載已於九十年一月二日開工,預定九十年五月二日完工,將於七月十二日正式開放啟用,由此可知,外銷高價的台蕉,風光已不可能回來,似已成歷史。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