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旗山
旗山往田寮、阿蓮的路上,德義街右轉沿山腳下到靈山寺,靈山寺後面是南聖宮,南聖宮的正後面有一間很特殊的廟堂,雖稱廟堂,但他外表、內部沒有畫龍雕鳳,廟堂本棟是加強磚造建築,屋頂以紅色燕尾屋脊展現,顯示與一般住屋之不同。最特別的就是堂屋的後面有一支約二層樓高年代久遠四角型磚造非常古典的煙囪,煙囪底下有通管接入堂內。如果不是門楣上掛了一塊:【日民堂】的牌匾,中堂豎有【田帥爺神位】,相信第一次看了的人必定要大猜一番,「啥名堂」?【日民堂】的後上方有一間建於民國六十五年(丙辰年,1976年)的白龍庵(五福大帝廟),往上走就是尚在擴大興建中的白鶴寺,最上面則是「忠烈祠」。此次旗山行,我就是要看「忠烈祠」而去的,我原先對「旗山忠烈祠」的想法是,它與全國的「忠烈祠」一樣,以為那是供旗山鎮存放祭拜為旗山開發犧牲護土先人之場所,沒想到拉開大門,映入眼簾的竟是供一般人存放先人骨賅神主牌的地方,看到大門口「忠烈祠」三個大字,竟是我的校長「林淵源」當時擔任縣長時所提,下山跟幾個同學談起,大家認為那並不誇張,使我只有啞然失笑!【日民堂】的週邊可以說是佛、道教聖地。
依據【日民堂】的匾額提示,日民堂千秋,民國六十七年(戊午年瑞月吉日,1978年)置,可見民國六十七年前【日民堂】已成立祭祀管理制度。而廟門口對聯「右聯:田叨雨順風調歌大有,左聯:歲佑民安國泰頌中興,上聯:日照神州大漢民」為民國七十年(辛酉年,1981年)設置。事實整體建築物初建於日治時代,因此在疑惑中詢問附近耆老,才得到一些答案,也可見「有心人」唯恐「日治之建築」遭擅長破壞的「官方、民意機構」破壞,因此以「日照神州大漢民」、「中興復國」門聯對句,【田帥爺神位】來掩飾,「有心人」可謂用心良苦。
「上聯:日照神州大漢民」寫得與建築史實是有些不符,有愧對部份先人!如果可以的話,大門這塊對聯我認為應該是「右聯:田叨風調雨順歌大有,左聯:帥佑國泰民安留聲名,上聯:日照天神大和民」,或「日臺西國漢和民」。
【日民堂】現地方人士奉為神廟,也是對先人之一種崇拜,但他保留日治時代完整設備,而且據資料顯示及田野調查,他是日治時代北高屏唯一留下來的「特殊使用」建築物,當然是日本人之最愛,臺灣人佛、基督、天主教徒是否有使用它,尚待查證,但是它是臺灣人早期道教徒之最不愛,目前已有完全改變之趨勢。
該堂建於日治臺初期,距今已有一百年餘年歷史,可以說它有排入「三級古蹟」的條件,只是希望不提還好,一提又會與「旗山舊火車站」一樣遭「抗爭」拆除命運。以前的使用我不說明白,歡迎各位去參拜,以虔誠心觀賞,我更希望「有心人」能用心保留它,四角型磚造古典煙囪週邊雜草清理一下,展現他的古味風華。他可能是全臺灣唯一保留下來最古老的「特殊使用」建築,是臺灣人民早期血汗建築結晶。而離【日民堂】西面約二百公尺左邊的山窩處,有一口「天然山泉水」,早期環境尚沒有目前污染的時代,不必煮沸就可供人直接飲用,是旗山鎮市區內山泉之唯一。據耆老口述歷史稱,此泉水發現於日治時代,當時該地屬鎮區外山邊荒野,渺無人煙,一對從外地到旗山討生活夫婦,初經濟並不佳,一家常三餐不濟,當然租屋也困難;因此選擇該處無主地山腳下結芧而居,平時以擔任【日民堂】雜工維生,生活可以說非常困苦。有一夜倆人夢中土地公告訴他們:「您們平常做善事,感動上天,因此我特別賜給您們甘泉一處,在【日民堂】邊山中山溝側,您們工餘可以掏取販賣,必可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夫婦倆睡醒即依夢中景象,取了挖土工具,至現出泉水處輕輕一挖,原本乾涸的山溝,甘泉即冒出,於是一人守著出水口掏水,一人挑水到街上賣水,而此養活了一家人。
因該泉水「水甜甘美、無雜質」,但開始出水量並不大,只夠一人掏取,倆夫婦賣水,贏得飲用過的人一致讚美。日治時代,旗山也有茶痴,「好茶必須配好水」,茶痴、飲用過的人認定,此泉水是旗山鎮「第一山泉水」。【日民堂】西側的山泉水好,但出水量少,幾年前取泉水民眾必須排隊,民眾後來集資予以挖大,但出水量仍是如此。十幾年前,全民開始風行「買水喝」時,他一桶水比市面販賣的「山泉水」貴了一倍,;就還是有人寧願花比較昂貴的錢買此水,而親往現地排隊掏水更是絡繹不絕,並曾引起爭執事端。因此大平里里辦公處,以里長名義還在此設立一告示牌,意思就是告訴大家「此地山泉水為共同財產,並要愛惜水資源」。里辦公處也為服務等水的民眾,特別設立了十多張石椅,美化該處環境。近年因上面山上土地大量開發,冬天水質已呈現不穩定,目視有混濁現象,加上各處賣「山泉水」競爭激烈,取水人潮已退。
談到水,其實「旗山好山泉水」完全來自玉山山脈地下伏流水,充沛的「玉水」,到了烏山山系紛紛沖出地表,廣為人知的除了「旗山第一泉水」外,接下來是「中寮山半天池」、「三角堀紅瓦厝山泉水」,最出名當然屬於「玉山烏山系」山尾端大樹鄉「竹寮山山泉水」。
發源於玉山而走地面的「楠梓仙溪」河流水,是「旗山糖廠」製糖之水源,質佳的旗山甘蔗,加上「楠梓仙溪水」之過濾混合,製造出來的糖,使「旗山糖」名聞中外,曾是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呈送給日本天皇的貢品,臺灣光復後,也曾是沙烏地阿拉伯皇宮指定「宮內使用」專用品。北高屏「旗山」這些極品水,確在人民大力開發山地,「楠梓仙溪水」在旗山段已成真正「濁水溪」。
民國七十年以前,「楠梓仙溪」溪水尚無嚴重污染時,筆者自幼生長於「楠梓仙溪」畔,「楠梓仙溪」豐富的魚蝦補充了我們童年蛋白質之不足,也養成我們游泳、釣魚、補魚技能。因此休假日,「楠梓仙溪」嶺口、溪州、旗尾等溪邊常是我駐足垂釣的地方,每次出門絕無空手而歸。最佳記錄是,有一次黃昏前,我就曾在旗尾橋下石瀨處,一個小時釣了約四十斤(一條都將近十兩重)的吳郭魚及草魚,當年旗山溪水非常乾淨,魚又肥美,以前吃慣了野生吳郭魚口味,對市場賣的人工飼養吳郭魚是完全沒有興趣,此情不知何日再回來,讓我能再徜徉於「楠梓仙溪」,臺灣大地美好水資源的保存,您我都有責任,否則就太對不起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