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認識鄰鄉-美濃獅形山五穀宮

  
  美濃獅形山除了美濃旅遊地圖偶爾會標示外,一般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但是它在我們那邊早期有兩點神秘的「地理風水」傳說流傳,因此我曾多次去觀察,每次心情上均有所收獲。這種傳說,雖然聽起來似乎無稽之談,但也更可以看出山多少潛藏著神秘故事,現在我就來談年少時第一次「獅形山行」及在家鄉聽耆老說「獅形山的故事」,如果與事實不吻合,希望大家就把它當做「地理風水笑談」,別太計較。
  第一件傳說:清朝乾隆廿八年(1763)八月,也就是客家人入墾美濃十八年後,貴州貴陽人滿清進士蔣允焄奉派來到台灣任台南知府。蔣允焄精通地理,上任前面聖時,清朝皇帝看了看蔣允焄專長資料,於是將心中想將滿清皇土各地風水吉地納為皇家貴族專有,以庇護滿清江山永遠。於是他告訴蔣允焄:您到臺灣任職時,順便「看到好風水,就擺地理」,意思就是說,如果臺灣有好的風水,您就把它保留圈起來,告訴我。您知道嗎?我們這個貴州老鄉,把皇帝所說的官話:「看到好風水,就擺地理」誤聽成「看到好風水,就敗地理」。
  蔣允焄到臺灣,除了府城公事外,於是經常以知府之尊,下鄉一邊探訪民情,一邊當然看風水地理。當他來到美濃,一看此地景觀,馬上發現不得了,此地仍龍穴、吉地,日後美濃必出皇帝;他心想,那怎麼得了,於是就要破壞這個龍脈,敗其地理。風水學傳說:臺灣有九條龍脈,均由玉山分出,美濃的龍脈就是其中之一,由阿里山拖曳而下出美濃這條龍,龍頭到此就化為無形俯瞰著美濃平原。要破它,即需「斬龍身」,「斬龍身」的辦法就是選擇適當地點部位動手腳。蔣允焄在美濃左踏右踩,看了看,地名:「龍肚」此地仍是它身體的重要部位,也就是可致命之點。

龍肚


  龍肚位美濃平原依山處,高地開發初期沒有良好的水利建設,旱季比較缺水。蔣允焄告訴鄉人,為了改善鄉人用水之不足,要在「龍肚」挖掘一埤塘儲水,經府尹一呼籲,鄉人又聞府尹勤政愛民、體恤民困,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動工開塘。嘿!奇怪,昨日花了一天百餘人力挖的塘,清晨一看,又恢復原狀,初以為是惡意的鄉民搞鬼,於是他夜宿工地,隔日又是如此。懂天文地理的蔣允焄心中就有譜了,於是拿起三支香,對著上天土地唸唸有詞懇求解決辦法。美濃的地方土地公聽到進士知府爺的訴求,地方小官那裡敢待慢,他也不管蔣允焄心裡想的是什麼,當夜就來告訴他,此地仍「龍臍」,您要挖埤塘,龍的「臍屎」會回填,無法成功的,唯有以黑狗血、婦女的經血加上三支青銅針放入,即可化之。
  清晨起來,蔣允焄即準備了這三樣東西,做了法,將法物埋入地下,即看到地面有如烏血髒物泊泊流出來,知道「龍脈」已破。立即叫工人前來就地繼續施工,埤塘馬上就順利完成了,他當然歡天喜地繼續他「破壞台灣地理」的行程。聽說,大崗山山中蓋「超峰寺」,用意也是在破岡山「出皇后娘娘」地理,也是他的另一個傑作;當然「超峰寺」為清蔣允焄募款所建美意,及「蔣府尹馳飛瓦」的傳奇故事就將他的「破地理」企圖給掩蓋掉了。
  美濃龍脈破了,清朝期間美濃仍出了「進士黃驤雲」、「舉人黃維岳、黃延祚」、「貢生」及好幾個「秀才」;日治沒有資料,民國後,美濃仍然出了好像有一百多名文材(博士)、四十幾名武將(國軍將校),可謂人才輩出,在一個只有四萬多人口的小鎮,可以說傲視全國。但是至今就是沒有出過一個縣長以上領導一方的大員,希望美濃人好好努力,能出個總統,拿下龍之大位,以破這個傳說。
  第二件:家鄉將現高美大橋北端高美路旁山峰,南邊的山叫「龜山」,北邊的綿延山稱為「蛇山」,也就是美濃人稱的「獅形山」。年少時曾聽聞耆老說,一位四處雲遊四海的地理師來到村上說,土庫東北方的「龜、蛇山」是天上星宿下降化身,只要「龜、蛇相會」,臺灣就會出皇帝。大家想,各自獨立的山頭,如何相會,推也推不動。日治末期,為了防止荖濃溪水氾濫,日本政府就在龜蛇山之間發動民力構築堤防,這種工程,「地理師」後來出現,說這就是「龜蛇相會」,村人還是不懂。(圖二)

龜山


  但有人猜,臺灣出皇帝是不是民國後長期統治臺灣的兩蔣,不可知,但臺灣是四十年後才出了民選總統可是真的。民國七十六年為了改善美濃、高樹鄉間來往捷道,政府拆資建造「高美大橋」,高美大橋越過荖濃溪貫穿美濃與高樹鄉,大橋北邊馬路引道由兩山之間切過,「龜蛇相會」地理是不是又破了,不可知。
  筆者談上面兩則典故,純屬鄉野傳說,未經考証,就請大家以「鄉野趣談」視之,可別說我假借鬼神招搖撞騙,希望有人能有更深入的謎解提供。至於我雖不是天文地理行家,但對傳說的風水地理可真非常有興趣,因為看到好的「風水地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享受。各位讀者,如果有時間,不妨到獅形山「五穀宮」前,往前看,美濃的後屏為六四九公尺高的月光山,左龍有茶頂山(457),右虎有旗尾山(389),前面就是荖濃溪與楠梓仙溪交匯處,它剛好位於「水口」的中央,美濃的地理環境美得實在令人太讚歎外。尤其由「五穀宮」前往東北方「龍肚」方向看時,雨要來或雨後剛天晴時,機緣好的話,可以看到六龜那邊山頂翻騰的雲霧出美濃平原這端,捲雲似「龍頭顯現」。

美濃平原

荖濃溪


  現在我們來談我與獅形山,獅形山對我來講太親切了,如何說,獅形山就在家鄉的東面,我們那邊則稱它「龜仔斗山(音)」,它的隔壁西南邊小山叫(龜山),山脈尾最後那個小山丘叫「龜卵山」。這條由玉山到大貢占山下平原的餘脈,阻擋了荖濃溪由美濃平原進入,而多走了十多公里路,才在「龜卵山」下方西轉經過里港、美濃平原的交界(現高屏縣界),匯入楠梓仙溪,獅形山這一檔,造就了富裕的美濃平原,確苦了南邊的里港平原長年屢遭水害之苦。

獅形山


  我國民學校四年級的年度「遠足」地點就是「獅形山」,也是第一次到「獅形山」,回想起「獅形山」遠足,至今仍記憶猶新,「獅形山」離老家有十多公里路,我們要去,最快的捷徑就是循著「土庫堤防」往上走,走到頂端就是「龜卵山」、「龜山」,再上就是「獅形山」。當年我們班上同學以打赤腳居多,為了那一次遠足,老師怕小孩子走那麼遠路腳受傷害,因此要求務必穿鞋子,我人生第一雙最好的布鞋就是為了遠足,父母才幫我買的,同學大部份也是如此。結果走出校門沒多久,大家均走不動,因為大家不習慣穿布鞋,尤其新的布鞋,有的腳竟起水泡,於是大家把鞋子脫下來,掛在脖子上,以赤腳走路,大家走得是輕快健步如飛,老師看了是在旁邊搖頭、苦笑。
  當時「獅形山五穀廟」印象中規模已經不小,現在五穀廟民國六十五年再重新改建,也增添了神祇,改為「朝天五穀廟」,舊廟因年少,所以沒有很深的印象。只記得拜的主神就是目前的「五穀大帝」,小孩子眼中看到「五穀大帝」黑面、赤身,感覺是有點怪怪。另外就是廟內的古井,老師講解時,大家非常好奇,老家是舊荖濃溪河床,地下水非常豐沛,挖三尺深即有地下水可以解釋,但沒有想到,這口比老家屋頂高出百多公尺的山上,而且井口四面平臺十幾尺即是山坡,竟然地下丈餘即有山泉水,令人稱奇。另外廟旁數株不明樹叢,老師告訴我們,那是泡茶的「茶樹」,也是我們第一次看到。

朝天五穀宮

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

蚶仔水

山茶


  我們這三班小學生,大家長年是住在平原,雖然每日晨晚看到前也是山,後也是山,但從未接觸過山,一到了「獅形山」,山上許多產物未曾見過,尤其最稀鬆平常的山上石塊,大家如獲至寶,檢拾帶回家當紀念。而且下山時,將山路當溜滑梯,是溜下來的,結果沒有溜滑梯那麼順,大家是摔得傷痕累累。第二次舊地重遊是十年後,第三次己經是二十年後,已經改成柏油路面。

山石


  現在的「獅形山五穀廟」,廟、神明、古井、茶樹、山石依舊在,站在廟庭往美濃平原看,平原景像依然那麼美麗。如果以美濃「獅形山」與對面旗山的「中寮山」兩處賞景來比較,兩處車輛均可以直達山頂,是屬「中老年級」遊樂區。一樣可以俯瞰平地,「中寮山」看的是特殊的月世界地形,他也可以看到北屏東平原,但只能說眺望;但「獅形山」看「北屏東平原」就如在您面前一幅畫。尤其美濃「獅形山」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五穀成長興茂景觀,可以說兩種千秋世界,同樣讓人有心曠神怡作用,「獅形山」東是高樹平原,西是美濃平原,南是里港平原,三面吹來的風,有「五穀花香」味道,這也跟「中寮山」有森林芬多精風味不太一樣的地方。

遠望旗山


  日前看見高雄縣林園國小輔導組張主任在網路發表敘述美濃信仰習俗探討族群乙文,文中談到美濃「先祖爺」乙事,他說:小時候每回哭鬧,大人就會哄著說:「不要哭,不然獅形頂「先(仙)祖爺」會叫「雞公鋸蛇下山食小孩子」。此先祖爺即是橫山尾獅形頂朝天五榖宮供奉的神農大帝或五榖爺,說他曾訪談曾任多屆管理委員年已八十六歲的郭寬煥先生,據他記憶神農大帝寶像原為里港河中「篤加莊」民眾奉祀的,後被人迎請到獅形頂受祀,當時附近還有七、八戶「番人」居住,且當龍肚人的佃農。
  另文中還提出,明治四十三年(1910),美濃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中美濃地區大傑顛社人口八人;大正十一年(1922),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要覽表1922年美濃庄平埔族人口九十八人。清光緒廿一年(明治28年、1895),清國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五年後,美濃地區尚有八人登記為「大傑顛社人」。但十二年後,忽然增加了九十人,如果是九人繁衍出來,根本不可能,因此只有二種可能,一是本來是「平埔族」登記為「閩或粵」,覺得背祖,又改回來。另一種理由是,旗山的「大傑顛社人」又遷入。不管那種可能,今天「平埔族」的消失,是滿清及中華民國兩個政權分別進入台灣後,以戶籍制度加上思想、教育、文化手段讓佔有臺灣人口最多的平埔族拒認祖先,徹底消滅臺灣人對自己土地認同。
  所以說,此文線索帶給我非常大的驚喜,他說的「篤加莊」其不是老家鄰村荖濃溪底下,日治大正四年整治「荖濃溪」時,遭廢庄的「篤加莊」嗎?它雖距離「獅形山」只有短短三公里路,日治整治「荖濃溪」時,遭洪水淹沒共有「篤加莊」等四個村莊,因為我的祖先以前就是住在那,到了我父親才由那遷出來的,所以四個村莊我瞭解有大部份漢化的「平埔族」存在,但確是完全是講「閩南話」的族群,廢庄後散落附近「閩莊」的多,到屬「客莊」的「獅形山」似乎是我第一次耳聞。
  由此可見,「平埔族」是依土地而生活,並沒有依登台的統治者而生活,此訊息而且他提的日治時代美濃熟番戶口數據,不就証實里港先民「搭樓人」,沒有完全東遷或被趕上山的事實,除了就地閩南化外,也接受與客家莊同化。我常說我有平埔血統,看美濃出身的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先生,以一個成長在閉塞的客家文化環境,敢公開在電視說他母系祖先也有平埔族血統,可真不是瞎編的。談到此,感到最可悲的事,是由原來屏東北平原的「主人」竟淪落變成移墾者的「次佃農」。
  清朝治臺最後一部地方誌「鳳山縣釆訪冊」,可以說是研究南台灣地方史最豐富的一本清朝治台末期資料,可惜粵莊資料最少,就如彙編者盧德嘉先生自序所寫:「其餘外里諸紳,雖承李明府諭帖,多半置之不理」。想偷懶,看看網站有沒有獅形山「五穀宮」廟誌或景觀介紹。發現美濃人非常注重宣傳市區旅遊點及傳統生活,對位於東南方的「獅形山」這麼特殊環境視而不見。我感覺太可惜了,應該介紹給國人,因此我即刻拉著喜歡「朝山」的老婆再走一趟「獅形山」,她平時對我探討台灣史並沒有興趣,但一提到上山朝拜,興趣就來了,照相並不理想的雲層密佈天,開車奔往美濃。
  結果在「五穀宮」找碑誌記載,要弄清楚神農大帝是不是里港河中「篤加莊」民眾所奉祀的,而後才被人迎請到獅形頂受祀。但經廟前廟後廟內找遍了,除了神像確定為古物,因為古神像都是「三寸」至「七寸」,沒有現在個個神像均是龐然大物。非常奇怪的事,古廟竟然沒有半面古碑。更奇怪是,六十五年後重建時捐款善士名字碑好幾十面,有如碑牆。正灰心時,往廟旁的山阜公園賞景閒逛取景,突然看到第一次也曾看到的墳墓仍舊在,這次詳細端視,竟然是一面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古墓,哇塞!這可是我在高屏地區看見保留最完整沒有添加修飾「平民化」的古墓也!簡直是國寶級了嗎?

陳原德古墓

這時在花園內儲水塔(寶塔造型)處才看到一面新的「朝天五穀宮福樂亭紀念碑」,如此記述「五穀宮」典故:
  獅形山朝天五穀宮,座落美濃鎮獅山里龜山十八號,東臨木瓜溪、南偎荖濃溪,以中央山脈為祖山屏障,左有龜山、象山為護龍,右有虎山、雞擒冢把關,前望橫向綿互之龍山為案山,西面遠迎旗山鎮馬頭山、鼓山、將軍山(旗尾山)來朝,北方則有發源自大貢占山(美濃祖山即中心崙)之月光山、雙峰山、靈山等增強氣脈,形成相連氣勢,狀至雄偉。

雞擒冢


  獅山因形似側臥的獅子而得名,西、南方分由楠梓仙溪、荖濃溪與隘寮溪連成玉帶,擁抱山前萬傾平疇綠野,孕育出成千上萬誠懇、樸實、勤耕、苦讀的子民,而蔚成有情有義的民風,兩百餘年來一直都是地靈人傑,物阜民豐所在,誠屬人間福地,群黎沐恩所至。
  拫據地方耆老相傳,本宮大約創建於清乾隆末年,由祖籍廣東省饒平縣陳姓人家,從原鄉迎請神農大帝寶座,安奉在本宮新墾部落新莊仔,但道光初年荖濃溪水氾濫,沖毀村莊,被迫遷移本宮現址木瓜坑獅形頂聚居建宮奉祀。
  清光緒末年,日本領台前後,獅形頂村落遭高山族搶劫、殺戮,導至毀莊人散,先帝寶像散失流落各地,台灣光復前後,經由蕭金德、李興吉、陳榮順等多位先賢努力,不僅鳩集眾力完成舊廟重建,且迎回散落杉林鄉,寄祀輔天五穀宮的神農大帝與中壇元帥哪吒太子寶像安座。
  本宮前一口從未枯竭過的甘泉古井(形似母獅乳水穴,俗稱蚶仔水),由於水質甘甜凜冽,不僅是建宮以來供應敬奉諸聖、神、仙及眾善信飲用水,也是本鎮啟建福醮奉神的淨水,與本宮特產山茶並列獅山二寶。

(以下敘述民國六十五年興建過程,不予摘錄)
  由這面建、損、重建、修均沒有提正確年代的「朝天五穀宮福樂亭紀念碑」所記,「五穀宮」與里港河中「篤加莊」似乎完全沒有牽連,而查中國「五穀大帝」祭祀典故:「清朝雍正年間,詔准各地府州縣擇地設立先農壇,壇后立廟,并規定以紅底金字神牌作成先帝神位,命令地方官每年率老農致祭,而且,每年天下的第一大祭就是「祈農」之祭,也就是在北京巍峨的先農壇恭行大禮,莊嚴肅穆,非常隆重。」而經查中國饒平縣崇拜神祇也無「五穀大帝」專祠,經查臺灣客家人部落敬神蓋廟,主要可分為兩類:『三山國王廟以及歷來分類械鬥留下的「義民祠」。其中以三山國王廟的信仰最為普遍,三山國王一直是客屬人士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廟可稱為客家人的索引,有三山國王廟就有客裔在附近。』而且經查屏東地區「客家莊」自古只有此地有拜「五穀大帝」,所以說,其中必然有緣故,希望有人知道原由,能告訴我。
  臺灣於清治,府及各縣均有官設「先農壇」,民間設「先農壇」清誌未見記載,當然未記載並不表示沒有。里港河中「篤加莊」是里港地區最古老的村莊,次於里港搭樓社出現於清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藍鼎元隨軍來台寫【東征記】:描述里港有「篤加」之庄名。「篤加」是平埔族語,可見也曾是搭樓平埔族散居地,平埔族沒有偶像的崇拜,更不可能拜「五穀大帝」,但「五穀大帝」沒有穿漢人官服,戴冠冕,是打赤身、眼大、黑臉簡直像極了先住民。
  「五穀大帝」成為「獅形山」「五穀宮」主神,是不是乾隆五十一年中部的「林爽文反清」,而里港篤加庄莊大田響應,六堆義民趁莊大田帶兵會攻府城時攻阿里港,有人留記如此說:『右堆(美濃、高樹)總隊鄭福帶義勇,於十二月廿三日深夜四點先遣五十名火箭手埋伏在「篤加庄」』,因此判斷莊大田起兵,青壯莊民隨莊大田反清攻府城,而婦孺聞警,可能全部躲進阿里港街內,此時的「篤加庄」「五穀大帝」是否就被粵人帶往「獅形山五穀宮」,不得而知,但與新廟誌所敘述創建年代是吻合。
  「篤加庄」戶數日治廢庄前曾達一百多戶,而且也曾是里港地區最富裕村莊,里港藍家、龔家在此收購甘蔗,建立糖部。但日治大正四年日本政府為整治出了「龜卵山」即四處流竄的「荖濃溪」,在沒有遷村計畫及沒有補償之下,即動用民力圍堤導水,使得現里港溪原本是「荖濃溪」一支小小支流(二層溪)變成現在的主流,「篤加莊」淪為河床,除十幾戶人家遷到現「土庫堤防北側」外,餘散居附近鄰村,現「篤加莊」(目前編為里港鄉三部村江南巷)於民國六十年左右建了一間「媽祖廟」,已看不出「篤加莊」是否曾祭祀過「五穀大帝」的痕跡,而老者凋零,就更難查證了。
  其實「朝山」心誠則靈,神像是誰,並不重要,因為神仙本來就雲遊四海,您在廟前雙手合一禱告時,不代表絕對該本尊時時就在,神是博愛的,信他!拜他!即是他的子民。「五穀大帝」是美濃人由原鄉請來或臺灣本土「篤加庄」移居,這只是我們研究臺灣史者為深入探討地方變遷的一種興趣而已,其實美濃獅形山它的令人喜愛(包括神明),就是因為它是北屏東平原最佳瞭望臺,站在那,就跟「五穀大帝」一樣,能目視著廣大的整個北屏東平原,他庇佑我們,我們才有心情賞景。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