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導•時論】【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舞出災後農村生命力

-- 北港村新故鄉社區營造參訪紀行

   十月初,參加一項921地震災後重建區新故鄉社區營造之旅,走訪南投國姓鄉北港村,讓我對村民展現參與打造新故鄉的熱情與「企圖心」,有了一番深刻的體認。
   「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走出悲情、展望未來、自助人助,活用本村自然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建立有活力的農村。」這是北港村「富麗農村」建設發展促進會,於921地震後努力宣導給村民的重建觀念。他們要以優質的農村環境,塑造新的農村風貌,發展觀光與休閒農業為一體的新故鄉,使目前沒落的農村重現生機與活力,活絡農村經濟,紓解失業壓力,增進農村經濟發展。
   北港村位於國姓鄉北側,四面環山,是個依山傍水景觀秀麗的村落。北港溪貫穿中間,阿冷溪、五棚溪自北來匯,全區呈東西狹長盆地,地型完整而獨立。有鑒於村名與雲林縣的北港鎮同名,又社區範圍為台灣光復前之下梅子林,故另以「梅林社區」名之。從全區的「制高點」松柏崙眺望全村,「富麗農村」的自然景觀即可一一呈現眼底。
   北港村有七百多戶人家,近三千人口,921地震後,有245戶房屋全倒,112戶半倒,受災佔全村百分之五十,受創嚴重,先被行政院列為災區社區總體營造重點輔導單位,91年元月再獲選為社區總體營造農村聚落重建計劃,優先試辦點。
   在此之前,北港村有點像是被遺忘的聚落,民國六十年代,當台省各村里全力推動基層建設時,該村相傳為國姓鄉水庫預定地,致建設全面停頓,也因此山坡地的產業道路鮮少開發。到了八十年代,水庫並未興建,該村有識之士始提出「富麗農村」發展口號,並獲前台灣省政府水土保持局核定為山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地區。後因預算問題,使建設計劃停滯。921地震雖是一場浩劫,倒為該村帶來轉機,因為過去建設少,人為破壞也相對減少,讓重建之路得以有系統的規劃。
   「昨日失落之村落,才是明日聞名之桃花源;過去遲緩的建設,奠定本村未來發展的契機。」這是北港村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富麗農村」計劃書中,對未來重建點出的願景。從這幾句話,可看出該村村民樂觀積極的態度,對過去沒有抱怨,只求重建之後的北港村,能真正成為一個又富又麗的「市」外桃源。
   以北港村的地理條件與自然資源,是具有發展「以觀光帶動農業發展,以農業特色吸引觀光」的優勢。北港村有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的糯米橋,有千年茄冬神木,有水車、弧形水橋、古吊橋、阿冷溪龍鳳瀑布、碧雲宮、豐富的碳酸溫泉等景點;而最重要的是有強烈社區認同感的居民,村內百分之八十為客家人,客家人具有吃苦耐勞、團結等種種傳統美德,他們自發性的成立北港溪保育會、富麗農村建設發展促進會、社區舞蹈社、花鼓隊、北港溪文史工作室等,辦理各種有利振興農村產業文化的活動,營造文化產業特色,豐富社區生活內涵,為打造新故鄉共同打拚。因時間關係,我們無緣一一走訪這些景觀及社團,茲就我們參訪過的幾處景點,略述一點感想。


千年茄冬神木英姿

   首先我們去看那棵帶給村民許多福佑的千年茄冬神木。它真是很神奇的一棵老樹,樹高二十公尺,樹圍六公尺,它的下半身樹幹已呈中空狀態(也是因為這樣,很難探究它到底有多大歲數),但中間自體「修補」了一枝新樹幹,「協助」老幹撐持冠幅三百平方公尺的樹身。新枝且日益茁壯,目前大人尚能從中空的樹洞中鑽進鑽出,將來有一天新枝或會茁壯到把中空部份「填滿」亦是可期的。最難得的是,整棵樹不但不因樹幹中空而偏枯,環狀枝葉甚且顯得格外蒼翠茂盛,樹型真是美極了,值得特別走一程去「朝聖」一下。


從神木樹幹中空處朝上攝影,可攝得天空及樹冠蒼翠的枝葉

   國姓鄉唯一的古蹟,也是台省唯一橋樑古蹟--橫跨北港溪的糯米橋,為本省目前僅存三座糯米橋之一。此橋建於民國29年,是日治時代,日軍為徵歛台灣珍貴物資松柏樹材以支援太平洋戰爭而建。糯米橋所用之石材,取自北港村山區,依橋樑型狀就地打造出所需的角度和斜面,堆砌而成,橋面所受壓力愈重,橋身愈堅固,因此,雖然歷經多次嚴重水災,橋面破損嚴重,橋身卻仍舊屹立不搖,先民匠心獨運,為現代建築科技所不及。興建橋樑當時,物資極為缺乏,水泥更是昴貴的建材,先民便利用糯米混合紅糖、石灰等材料黏合,故名之為糯米橋。該橋寬約5米,長53米,高約20米,橋基由三座橋柱支撐橋面,橫跨北港溪兩岸石壁,形成四孔之拱橋,雄偉典雅,造型優美,望之令人發思古幽情。目前該橋處於維修狀態,雖不能通行,但無礙去深情的看它幾眼。


尚在維修中的糯米橋姿影

   北港村有不少耕地位處較高的坡地,居民利用古老農具--水車,俗稱「水蜘蛛」,運用水流推力轉動大輪,將水灌入較高土地以利耕種,成為此地農村的特殊景觀。該村已規劃沿著北圳、南圳平緩的步道,闢建一條自行車道,利用水圳豐富的水源,擬配合佈置各國不同造型的水車,自行車道預定於91年底闢建完成,可作為農村生態教學、提供青少年及親子旅遊的場所,而有了水車的造景,相信亦是吸引外地觀光客來此旅遊休閒的有利「賣點」。


古樸的水車

   北港溪文史工作室則積極蒐集整理農村文物,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置了一座農村鄉土文物館,保留許多與該村相關的老照片如老街坊、古老的結婚儀式等,另外還展示著各種傳統如今卻逐漸式微失傳的農具,讓村民緬懷先民打拚過的步履,相當珍貴。
   921大地震把村內的北梅國中及北港國小完全震垮,經由TVBS及台視認養,又分別由沈祖海建築師、慈濟設計督建,配合地方特色,重建完成兩所美輪美奐的校舍,它們與社區活動中心、鄉土文物館比鄰,成為鄉土教學與校園重建觀摩的最佳地點。
   這晚,接待單位梅林社區發展協會安排參訪人員在北港溪畔,與山水共進晚餐,餐點都是由社區媽媽親自精心烹調,風味獨特。在水聲琤琮,蟲聲伴唱間「餐風露飲」,用餐的感覺真是美妙而溫馨。
   餐畢,接待單位還安排一項「糯米橋之夜」的壓軸好戲。節目內容有由花鼓隊表演的梅花鼓迎賓,頓挫有力的鼓聲頗能鼓舞人心。接著由社區媽媽組成的舞蹈社,表演農村舞曲、邊疆鈴鼓舞、客家舞曲、民俗舞蹈、原住民舞曲等舞蹈。很難想像,這些終年與家事農事「夾纏」不休的媽媽們,每週撥出幾小時,才經過幾個月的「集訓」,就能舞出幾具專業水準的輕盈美妙的舞步,她們的自信儘在這些舞步間表露無遺。令人感動的是,她們不因生活陷入困頓而自怨自艾,她們積極生活著,窮困的人亦有追求快樂的權利,她們要舞出災後陰霾,舞出生活的原味,舞出對未來的信心,真是太值得喝采了。事實上,由於她們精湛的表演,她們的表演天地已不再限於本村,她們已有多次受邀到外縣市表演,她們已舞出災後農村的生命力!


社區媽媽曼妙的舞姿

   「跳舞的感覺如何?」節目結束後,我問一位舞得香汗淋漓的媽媽舞者。
   「好快樂,許多煩惱在跳跳舞後很容易就忘記了,不會一直愁眉苦臉的過日子,生活比以前快樂許多。」她興奮的說著,快樂的情緒從她臉上堆著的朵朵燦爛的笑容間散發出來。
   看過表演後,我也莫名的興奮著,為這些在農村向來「躲」在背面不太出頭的媽媽們,能暫時走出廚房,走出田園,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成為打造「富麗農村」的一個美麗隊伍,真是太可愛了。北港村要成為真正的「富麗農村」、「市」外桃源,相信若有政府全力支持,專業規劃團隊進駐輔導,加上全村居民熱心參與打造下,實現此願景將不遠矣。

(原載 91年12月號 台灣月刊)


回報導•時論】【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