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散文花園首頁】【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不 甘 寂 寞 的 十 七 歲

  對一個女人,特別是當她過了「一枝花」的年齡後,你若不識趣的問她「芳齡」,對方通常會答得不乾不脆的,有時還神祕兮兮的回你一句:「你猜。」那天,有個公益機構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找我訪談。最後問起我的年紀,我竟脫口說:「這重要嗎?」答完後不覺失笑起來,才發現自己正是那種對年齡問題已趨「敏感」的女人。在回答年齡的時候也難免有些不乾不脆了。不過,你若問我待在中經社多少年了,我答得倒乾脆:「十七年,與中經社同庚,老人啦。」


中經社十七週年慶上與王必立發行人合影留念

出版外銷刊物業務起飛
  十七歲,是女孩即將蛻變成一朵花(不知誰發明的,十八姑娘一朵花、女人四十一枝花,「朵」與「枝」竟有一代之隔)的尷尬年齡,也有人說是寂寞的十七歲。中經社十七歲了,她寂寞嗎?在我這難姊難妹看來,她是有些寂寞,但可不甘寂寞。
  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一日中經社成立時,只出版一份每日通訊稿,員工沒幾人,還不少是由報系同仁兼差的。半年後才開始「不務正業」起來,不斷出版與外銷行業息息相關的外銷雜誌,應市場需求,周刊、雙周刊、月刊、季刊、年鑑等一種接一種發行,刊物類別最多的時候將近四十種,真看得業者及外商眼花撩亂的。
  六十七、八年的時候是外銷媒體業最為蓬勃發達時期,當時國內的外銷媒體業者達四十幾家,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可謂不多,但憑著中經社同仁的衝勁,以及報系這塊能獲業者信賴的金字招牌,中經社終能靠這些外銷雜誌打出半壁江山來,這時期,中經社可說是最不寂寞的,她無暇寂寞啦。由於營收不錯,同仁收入增加,報社(第一大樓)前頭原本空曠停不到幾部車的「廣場」(現停滿機車的地方,那時筆者幾乎每天都可「佔」到一個台階旁的空位停車,毫無停車的苦惱),小汽車漸漸多了起來,許多同仁也在這時期讓「五子登科」的夢一個接一個實現,好不風光。

開源節流員工建立共識
  然而,好景不常,六十八年後遭逢全球經濟衰退市場不景氣影響,外銷市場受阻,有著唇齒關係的外銷媒體業自然深受打擊,除體質健全者得以穩住腳步,休養生息圖謀振作外,泰半同業都被淘汰出局了。直到目前碩果僅存的同業已屈指可數,中經社便是其中之一。
  市場萎縮了,中經社的營運逐漸出現了令人驚心的赤字,大夥開始過著臥薪嚐膽伺機向不景氣反撲的苦日子。首要的因應之道便是開源節流。開源者,即朝多元化目標努力開創新業務,除了在發行外銷雜誌上調整策略,採去蕪存菁的政策將業績較不理想的雜誌暫行停刊,集中火力把幾種刊物打響,如機械、燈飾、家具、車輛零配件等專集如今已成為中經社傲視同業的四大主力刊物。
  此外,也成立代理業務中心,代理國外商展徵求國內參展廠商、組參觀訪問團,代理外國雜誌的廣告業務等。還有編業部門也在不影響本身工作進度下與貿協長期簽約代為編製其展覽手冊及廣告招攬的業務。這些「外務」的營收對中經社的財務改善有不可忽視的補益。
  而節流者,便是精簡人事,把當年過度膨脹時期延攬的工作人員一時無適當職務可安排者予以適法的遣散,再就是凍結人事,非必要時有人辭職便不再補充,由現職同仁「吃」下那份工作。實施的結果,中經社由最多時二百五十個員工縮減至今日的一百四十人。
  人員精簡了,在其他節流的「動作」上尚包括減少吃喝玩樂。以前每周在開完幹部會議後,總經理會允許大夥去吃一頓,年終尾牙也少不了讓全體員工大打牙祭一番,利用節慶全體同仁攜家帶眷出外暢遊幾天。這些年來,類此許多活動則都能免則免了。在加薪及年節獎金上,雖然報系老大哥們在這方面的「豐收」報導不時披露在系刊上令人欣羨,我們可開不了口請上面「比照」辦理,大夥識相得很,要共體時艱啊。必立發行人早幾年便勉勵大家:「鍋裡有,碗裡才有」,的確是勞資雙方應有的共識。

兢兢業業決心創第二春
  這麼些年來,中經社在艱苦的大環境中咬著牙撐持著。表面上看似沈寂了,藉以連繫各單位感情的系刊上也少有同仁發表的文字,幾乎成了「沒有聲音」的單位,尤其辦公地點遷至市郊汐止後,連「影子」也少見了,難怪有些報系同仁有「中經社到哪去」之疑問。實際上,中經社同仁這些年的心情的確有些落寞,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
  所幸同仁並不消沈,能禁得起「寂寞」留守下來的員工,莫不兢兢業業的堅守崗位為中經社再創第二春默默的、殫精竭慮的付出他們的心力與智慧。我們是有些寂寞,但不會長時甘於寂寞。當社長在社務會議中宣布去年中經社的營收已轉虧為盈時,我的眼角不覺濡濕起來,心中的感慨真是何止萬千?


與應鎮國社長合影留念


  每天,走在汐止道上下班途中,在這線車流頻繁大車小車爭道險象環生,也常因修路築路而顯得顛簸的行車間及飽嚐塞車苦之餘,卻是我在工作與家務之外擁有的較多自由思考空間。我利用它想一些解決事情的方法,想一點心事,也常對自己投入這個單位
工作達十數年之久做一番省思。

告別寂寞迎向金色年代
  多半時候,我意興風發,相信自己會堅持進中經社之初便發願過要待在這兒直到退休的信念,但在工作遇到挫折情緒處於低潮時也會對自己的堅持感到迷惘,尤其看到幾個工作「老」夥伴因著個人的興趣問題先後飛離老巢,落寞的感覺更是油然而生。
  十七歲,對我個人而言,果然是摻著些寂寞的感覺,不過對中經社而言,相信這正是她褪去陰霾,奔向充溢青春氣息的十八歲,向寂寞告別的金色年代。

(原載80年6月號聯合報系刊)


回散文花園首頁】【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