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友誼屋】【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陳 若 曦

【簡介】
  
陳若曦,原名陳秀美,台灣台北縣人。就學台大外文系時參與創辦《現代文學》,寫作短篇小說。1962年出版英文小說集《招魂》,同年負笈美國。1966年偕夫投奔中國大陸,適逢文化大革命,目睹清算和鬥爭,亦曾下放勞動,身心備受驚恐。1973年舉家遷居香港,開始寫作《尹縣長》等一系列反映文革傷痕的長短篇小說。1974年移民加拿大,任職銀行業。1979應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之聘,遷居美國。年底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毅然返台求見蔣經國總統,為被捕的民運人士求情。曾任中華人權協會主席,雖同情海峽兩岸的政治異議人士,但秉持「不告洋狀」的原則,拒絕到美國會作証。中共改革開放後,重訪大陸。1985會見胡耀邦,因質疑「一國兩治」的可行性,事後應邀訪問西藏以檢驗其「高度自治」性。兩次赴藏,曾與十世班禪喇嘛坦率對談,因而對西藏問題有較持平的見解。1989 選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創會會長。1995年返台定居,擔任過中央大學「駐校作家」和南投駐縣作家,並為晚晴協會和荒野保護協會終身義工,現任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秘書長。
  著有長篇小說《歸》(1978)、《突圍》(1983)、《遠見》(1984)、《二胡》(1985)、《紙婚》(1986)、《慧心蓮》(2000)和《重返桃花源》(2001);短篇小說集《尹縣長》(1976)、《老人》(1978)、《城裡城外》(1981)、《貴州女人》(1989)、《走出細雨濛濛》(1993)、《王左的悲哀》(1995)、《女兒的家》(1998)、《完美丈夫的秘密》(1999);散文集《文革雜憶》(1979)、《生活隨筆》(1981)、《無聊才讀書》(1983)、《天然生出的花朵》(1987)、《草原行》(1988)、《西藏行》(青藏高原的誘惑)(1989)、《柏克萊傳真》(1993)、《柏克萊郵簡》(1993)、《域外傳真》(1996)、《我們那一代台大人》(1996)、《慈濟人間味》(1996)、《歸去來》(1998)、《打造桃花源》(1999)等。


陳若曦攝於自家客廳

【故事】
  
以揭露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真相為故事主軸的小說《尹縣長》出版時,我尚未有「復出」寫作的意念,但喜愛文學的心卻沒有變,閱讀也從未中斷過。「尹縣長」深深吸引著我,除了是對「鐵幕」裡的共產文化及文革好奇外,陳若曦的小說筆法也是讓我對這本小說愛不釋手的原因,從此陳若曦的名字就深植在我心中。只要見到報上有陳若曦的作品,一定先睹為快。那時陳若曦人在國外,只覺得她是一位遙不可及的人物,只能從她的作品中仰望她。
  陳若曦曾獲選為美國史丹佛大學第一位華人駐校作家、台灣第一位大學駐校作家(中央大學),這些「第一」,加上她文學上的非凡成就,更使我覺得她是位高不可攀的人了。
  幾年前我參加一個作家東部參訪行程,在遊覽車上,坐在我旁邊的竟是我慕名已久的大作家陳若曦,內心真是興奮無比。她的親切也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原來大作家並不是想像中那樣赫赫高不可攀的樣貌。此後,我們便經常有機會在文友的聚會上踫面。
  2000年10月,我參加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舉辦的與大陸青島、上海文學交流的活動之旅,與當地的作家們舉行座談,並至各名勝古蹟旅遊,陳若曦也是參訪團員之一。有一回出遊,由於導遊的疏忽,把我放了鴿子,我心裡很不舒坦,陳若曦直寬慰我,很令我感激,從這次共遊的經驗,更讓我體認了作家不凡的氣度,能認識她真是榮幸。


筆者與陳若曦(右)在參訪旅途中合影留念

作家友誼屋】【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