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江明樹作品欣賞
歐遊雜感--談公園綠地與廣場 在歐洲旅遊,除了建築古蹟令人難以忘懷外,公園綠地與廣場也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吧!
歐洲人重視公園綠地舉世聞名,倫敦的海德公園,佔地好幾百公頃,世界第一高音帕華洛第在現場露天演唱,廣場容納十多萬樂迷。巴黎往凡爾賽宮途中的廣闊盧森堡森林,在這擁有數百公頃的公園裡,平常時日就有不少巴黎人在此欣賞翠林鳥鳴,逢星期例假,巴黎人與觀光客更一擁而進,盡情放鬆心情享受芬多精與陰離子。至於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的都會區,公園綠地的規劃皆被重視,瑞士這青山綠水之國更不多說了,據說每一國首都或首善之區,一年的觀光客都超過五百萬人次,到處可以看到歐洲人開著廂型車,全家出遊渡假。
在台灣,不管台北或高雄,皆因公園綠地比例過少備受詬病。前陣子,一群高雄醫界,文化界與新聞界人士聯手合力推動爭取設立「衛武營自然公園」,若非近年來台灣環保生態意識高張,衛武營這塊公園綠地用途堪慮,不是被闢為大學校區,就是準備移用建國民住宅,柴山自然公園也在有心人士推動下變成台灣典範,這是好現象,事實上,這些環保生態的呼聲,歐洲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發生時,大思想家盧騷就有回歸自然的呼籲矣!
其次,要談的是廣場,可以呼應前面提到都市空地保留問題,人與自然的問題。若公園是肺主管人的呼吸,廣場則是人的氣管,供人歇腳調氣,公園與廣場在都市建築叢林中,角色同樣吃重,我們不談古蹟皇宮前的廣場,歐洲每一座都市都有以廣場為名的。倫敦匹卡保利廣場,法加廣場,巴黎協和廣場,星形廣場,龐畢度廣場,布魯塞爾的黃金廣場,阿姆斯特丹的水壩廣場,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佛羅倫斯(翡冷翠)的米開蘭基羅廣場,羅馬的聖彼得廣場,巴貝利尼廣場,這些有名的都市有廣場都不足為奇,連與旗山美濃一樣大的莎茲堡,莫札特的故鄉,小小的市鎮也有馬的飲水廣場,閣下就不能不歎服歐洲人是怎樣用心在規劃自己居住的環境。
為了方便解說,筆者舉羅馬城頂有名西班牙廣場,我們足足在此欣賞逗留三個小時,附近的康多堤、柯索、翠東內所包圍的大小街道皆為筆者踏遍,十字交叉林立的街道,販售各種紀念品,服飾、皮飾、書籍,至於餐廳酒吧、咖啡廳之多數不勝數,想必都是做觀光客生意的,當逛街累了,這裡遍佈噴泉,而噴泉的設計新穎獨特,名家雕塑的人體與動物,雄偉而生動,從各種器官噴出泉水,強烈吸引你坐下來仰首慢慢欣貿,噴泉、雕塑,周圍的建築與人的距離是如此貼近,在此駐足的旅客或行人心情是愉悅的,階梯、噴泉邊始終坐滿了人群,一批人走了又擁上來一批人佔位置,足夠讓你大半天在此悠閒消磨時光,有人在此談心,有人在此談戀愛,有人在此欣賞,有人在此談吉他唱歌跳舞,有人在此嬉戲玩耍,人像畫家趁此賺生活費,羅馬城交通紊亂與台北齊名,但羅馬人心情不好來此走一遭,逛一圈,保證鬱卒全消,故筆者稱歐洲人設計的廣場為「人性廣場」,的確廣場與百姓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回頭來看看我們的台灣,那一座都市有廣場之名,勉強算有廣場(應該稱廟埕)的寺廟,台北的龍山寺、北港的朝天宮等算是台灣最有名的道教信仰聖地了,寺廟周遭是怎樣的景觀,三峽祖師廟是畫家李梅樹用心規畫的,可算是台灣最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之一,除了廟宇本身,在欣賞完了後,想要呆在廣場空地多看外觀的美麗,有設計供人乘坐的階梯?椅子嗎?有足夠的誘因提供給觀光客呆半天麼?當地居民在此乘涼,下棋、玩牌,抬槓交換社會政治訊息,我想這些都是好的,只怕有些人在此聚賭、鬥爭,惹事生非,製造垃圾等,使一些人望而卻步。
台灣近二十年來,在宗教上影響力最大的該是佛教,佛教徒遍佈全台,印順,聖嚴、星雲、證嚴、宣化等法師對佛教界的貢獻有口皆碑,我們來看看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佛光山,建築雄偉,雕樑畫棟,小小一座山,有空之地都蓋滿了大小不一的建築物,密密麻麻,連朝大馬路旁的斜坡也不放過,充分利用蓋靈骨塔,佛光山的建築密度大概可以稱世界寺廟之最矣!連透氣的空間綠地都嚴重缺乏,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養活了二干一百多萬人口,佛光山的建築頗象徵台灣的社會結構,可以此大作文章呢?
再縮小題目談談我們安身立命的旗山,日本人非常看重旗山,規劃鼓山公園(現稱中山公園),蓋神社、太平寺,看起來莊嚴肅穆,尤其周邊培植茂密的相思林,可以令人體悟神明與自然合一的意境。戰後,一批自認為愛國不後人(日本人留下的都有毒,包括三十三士),不顧一切拆除了,蓋了一棟舉世無匹的第一大孔廟,要蓋孔廟絕對可以,絕對是好事,何以不用心規畫(西班牙有一座大教堂蓋了一百多年還在籌錢完成,務求完美精雕細琢),偷工減料,胡搞亂搞這危險無比的大建築,真丟人,如今孔廟變成燙手山芋,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
好了,孔廟問題尚未解決,雕塑公園誕生了,前余陳縣長美意,看了日本雕刻之森,也如法泡製,花了一千萬元,在孔廟下空地建了整齊一致的名家雕塑,謝棟樑、王秀杞等十位雕塑家作品分立兩排,像極了美術館的展示場,歐洲國家的雕塑作品或雕塑景觀,是溶入都市建築中,或依地形地物擺設在公園內,難怪雕塑公園內行人看了無不搖頭歎息!
再談天后宮,媽祖廟前廣場,在經過信徒抗爭後,再蓋市場的機率不大,留下這塊寶貴的廣場是正確的,最近設置欄杆,禁止車輛入內亂停車,這也是正確的,可見信徒文化水平提昇了,而領導者功不可沒。但是平常時日,我們廟埕的人群在那裡?猶記得初拆除市場時,眾多老人們夜晚在榕樹下聊天話山水,講旗山典故滄桑,但慢慢地,一日比一日少,少到筆者有時要問老人一些旗山歷史,找不到可問之人,再這樣下去,廟埕廣場缺乏吸引人的誘因,人一來就走了,徒留下廟前冷落稱,天后宮可是旗山歷史最久香火最盛的廟宇呢!
考究原因,媽祖廟與他廟相比,顯不出特色來,這個特色塑造早就應該有人來設計來經營,譬如在廣場增添一些公共藝術設施,如請藝匠打造旗山人在歷史留名的石雕人物如朱一貴、黃石輝、柯水發等或對旗山有特殊貢獻的鄉賢例如吳萬順、何光述等,刻寫些簡單文字介紹,平日呢?多舉辦小型戲劇,歌唱表演(據說旗山有不少人才能作詞作曲,此地也可提供作品發表),行有餘力,支持一團完全由旗山人組成的南管,人們可以在此夜夜笙歌、弦歌不斷,吸引老幼婦孺在此消磨時間,年青一輩不是經常抱怨新新人類對故鄉文化冷漠無知,對故鄉的感情陌生而遙遠,筆者要質疑年長一輩對旗山到底經營了什麼旗山特色,能跟隔鎮的美濃比較。是不是需要大家動動腦筋,集思廣益呢?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未來旗山可供開創的文化資源尚多,也許旗山在開發上弱於鳳山、岡山,到底是幸與不幸,看法見仁見智,但希望旗山未來能呈現更美好的市街面貌,以及漂亮的公園綠地,旗山人能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這應該是大家共同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