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德勝公」史蹟
90.9.3西子灣副刊 全省唯一的「德勝公壇」,是「六堆」戰役中關係「右堆」美濃存亡絕續之戰的重要文化遺蹟,但所有關於美濃「德勝公壇」的記載,卻發生日期訛傳謬誤之失,且至今仍無人指正,實一大憾事!
相傳「瀰濃庄」存亡絕續之戰時,貌似關公的「德勝公」助陣,使美濃免於敗亡之命運,當時「六堆」督軍作戰的兩位總副理合撰戰爭日記「邀功紀略」中詳載此役,因「德勝公壇」建祠之時,那本可視同史記的戰爭日記仍在廣東原鄉,一九四七年才被其子孫攜帶來台,「邀功紀略」詳載該次戰役日期,改寫「德勝公壇」歷史。
台灣史上最長的反清復明戰爭,即為林爽文和莊大田的革命戰事,那場戰爭中,客家義民軍分成「六堆」出堆作戰的地方,就是在旗山區和屏東大部分鄉鎮,「六堆」也因而成了客家重要的歷史根源。
瀰濃庄屬於右堆,隔著淡水河(今旗尾溪)與敵軍對峙,位居要衝,莊大田部隊亟思攻破,於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全力反撲粵庄,幾使瀰濃庄毀於那場戰役中,幸獲「德勝公」助陣解圍,而使「瀰濃」得以保庄,林爽文和莊大田部隊,那時起開始節節敗退,也因而註定敗亡命運。
依「六堆義民軍」二位總副理黃袞和廖芳合撰的「邀功紀略」,詳載那場美濃存亡絕續的戰爭如下:
……因台南府城告急,諭調五千義民保守郡垣,黃袞、廖芳二位六堆總副理,率義民軍於六月二十二日,由內門山上小路馳援府城,二十三日抵達。
莊大田部隊獲知義民軍抽調台南府城,隨即於二十四日大舉進攻瀰濃,約二十餘萬大軍分頭攻打,自巳時戰至申時,莊大田部隊愈聚愈多,將百里粵庄圍得像鐵桶一般。
在瀰濃危急倉惶之時,忽然陰雲四合,狂風大作,敵人紛紛潰散,我們趁勢追趕,斬敵首二千餘顆,生擒數百人,經詳細審問生擒之敵人,據供那接戰時,正欲破陣,忽狂風大作,見半空中有赤面長鬚者,帶領無數神將,殺奔下來,我們頭斷手斷攔腰截斷者不計其數,看此光景,是以大敗(包括高雄縣誌、美濃鎮誌和所有傳世文稿記載此事,均大同小異)…。日人松崎仁三郎的「德勝公壇銘記」,為民國二十四年著作,並未載明那場戰爭時日;前清秀才劉炳文的「美濃簡史記」,也自承對當時六堆戰爭知之不詳,而黃袞遺稿,於乾隆五十七年與廖芳合撰,為實際指揮作戰的文案師爺親撰,且為最接近那場戰爭時日的手稿,如有誤植,則其他傳言更不足考據。
劉炳文遺稿……本季冬初二戰勝日享祭以紀念之…,而使後人於每年臘月初三日前往德勝公壇祭祀,相沿成習,縣府文獻和美濃鎮誌也沿襲轉載,事實上,六堆義民軍和莊大田部隊首次對陣,是於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而次年臘月林爽文已兵敗逃往阿里山區,雙方兵馬「臘月」並未在「六堆」地區決戰,臘月更無「右堆」瀰濃庄戰役,足證「臘月初二」並非正確時日,「邀功紀略」足以端正視聽!
戮力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的鍾鐵民老師和曾彩金老師等一群前輩師長,獲知先祖傳世遺稿,希望登錄「邀功紀略」供世人參考,「六堆客家鄉土誌」經四年多彙整資料,即將於九月付梓,謹請方家指教,端正史實,是所至盼!
六堆客家鄉土誌甫出版已銷售一空 2002.02.05台灣日報 包括名作家鍾鐵民在內的文史學者二百餘人,經五年多蒐集資料彙整編撰的「六堆鄉土誌」日前出版,這套被譽為最完整的六堆史籍甫出版已銷售一空,鍾鐵民昨表示因經費問題很難再版,形同絕版套書。
二百多位專家學者耗費五年心血並耗資一千二百萬元編撰的這部套書,還是有些遺珠之憾,高屏地區客族共同奉祀數十年的「旗美褒忠義民廟」,每年由「六堆」鄉民輪堆主祀,具有「六堆發祥地」的重要歷史意義,但在這部套書中著墨不多。
六堆義民軍總副理黃袞留下一本當時出堆作戰的「戰爭日記」,黃袞子孫來台後,尋根至旗山鎮與「旗美褒忠義民廟」隔鄰而居,對「六推」史實考據具有極重要的拾遺補缺文史意義,黃袞六世裔孫黃山高將資料提供編委會參考,補齊部分史料缺失。而在旗美褒忠義民廟右後方五十公尺有一六堆義民軍戰死的烈士義塚,在「六堆」史上應有一席之地,卻被遺漏而隻字未提,碑史記載:民國二年間,日人修築美濃和中壇往旗山鎮二條道路,加上獅子頭圳和糖廠鐵道等三大工程,在兩地間掘出三大缸無祀骨骸,先民鍾川先聘請地理師擇地安葬,以「古老大人」奉祀,經七十餘年,原墓破舊不堪,地主黃志權提議,而於七十三年擇期重建,供後世瞻仰烈士遺風。
考據台灣史發現旗山區雖曾有閩客械鬥及漢人與平埔族間的小型衝突,但因大型戰爭而有無祀骨骸埋沒荒野的情況,只有「六堆」大戰時才會產生,「古老大人」應屬當時埋骨戰場的烈士忠骸。
義塚更具有人性悲憫和寬厚的一面,石碑載明「閩粵鄉邑古老大人」,可見先民奉祀戰死沙場的烈士枯骨時,早已知道其中必有不同族群戰士遺骸,生前身不由己投入這場台灣歷史血淚戰爭中,死後一切恩怨盡埋土裡,隨風飄逝,大家不分彼此在義民廟山麓,分享後世子民對他們的膜拜和敬仰,正是「埋骨何須桑梓處?人間到處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