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亭仔腳下藝術家呂浮生
1999.9.11台灣時報副刊 他是旗山人從小就無法抹滅的記憶,不發一言蹲踞在古色古香的藝術迴廊裡,冷靜地用身體言語,告訴許多旗山的小孩,「藝術」是啥米?
小時後,每次在爸爸的腳踏車嘎吱嘎吱聲中,鄉巴佬進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蹲在亭仔腳「變人」的那個人,而且每次都看得到他在變變變。
看他「變人」,給我幼小心靈一種永生的震撼,從來沒聽過他出聲,只有他手中的魔術筆唏唏唆唆的動個不停,夾在上面的小人,過一陣子就被他變大了,而且變得一模一樣。
人物跟場景數十年不變,在記憶中唯一變更的是他面前擺著的有時是一張白紙,有時是已經完成一部分的作品,幼稚的心靈裡,直覺地認為他是個永遠不說話的巫師,一直在玩著恐怖的變人遊戲,變了一個又一個...,小時後一直不敢太靠近他,深怕被他變進紙裡去,那股懾人地氣勢,就這樣活生生地把這幅場景,深深地烙印在每個旗山小孩的腦海中。
一直到他在全省美展,連續三年以膠彩畫「白壁」,同樣地一堵毫不起眼、毫無生命的牆壁,在他筆下蛻變出不同的奪目光彩,使人目眩神迷,刻板地白壁竟然活躍了起來,評審也驚訝他的幻化能力吧?就這樣給了他永久免審查獎,意思是叫他以後不要再來比賽了,以免妨礙其他後進的得獎機會。
在評審還不知道的年代裡,旗山的小孩,早就已經知道他變出過數不清的人,在亭仔腳內一個巫師手中的魔術筆底下,一道牆壁怎麼難得倒他?評審只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讓大家知道他叫做「呂浮生」。
也許是從小被他畫入腦海的深刻記憶,呂浮生似乎早已與全國唯一的古蹟藝術品「石拱圈造亭仔腳」結合成為一體,一直存在著藝術迴廊底下永恆的回憶,總覺得他莫測高深,所以也一直沒去訪問他的繪畫歷程,因為他已長年累月地在亭仔腳底,向旗山人展現他的一生。
呂浮生並非科班出身,二十四歲在他太太鼓勵下,拜繪畫名師詹浮雲學畫人像,約民國五十二、三年開始,在中山路亭仔腳為人畫像餬口,數十年如一日。
膠彩畫在全省美展中獲得正名為獨立的比賽項目後,呂浮生參賽連連奪魁,因而成為知名人物,全省各文化中心開始邀請他個展,省立美術館也公開甄選收藏他的畫作,這位工筆藝術人像素人畫家,才一躍成為家喻戶曉、光彩奪目的藝術大師。
全國唯一的「石拱圈造亭仔腳」,因其粗放的外型,加上古樸的土黃色澤,予人厚重樸實的美感。
呂浮生也是全國唯一獲得全省美展膠彩畫永久免審查獎的素人畫家,說他感染了藝術迴廊的氣息並不貼切,他給人的印象,和亭仔腳似乎本就是一體的,他的畫也融入了穩重、謙和、樸實等特質。
像一堵不起眼的牆,卻充滿了堅毅挺拔、屹立不搖的亙古藝術,沒人留意地被呂浮生描摹得淋漓盡致,因為他們都已渾然成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