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悲欣 台灣時報副刊 88.7.24 黃山高 大雨,似乎天地動容,嚎啕!
鍾理和紀念雕像揭幕典禮,全國文人匯聚,鍾鐵民發表了一段感人肺肺的真情告白,在風雨飄搖的颱風天,他數度硬噎、語不成聲地說:
「在民國四十九年,也是跟今天一樣下著大雨,先父鍾理和正在修改『雨』的文稿時,因吐血而去世,他因為熱愛文學,一輩子發誓當作家,結果一生窮困,直到去世時,連棺材都沒有‥‥(鍾鐵民泣不成聲,全場為之動容)
後來鎮公所捐贈一口白木薄皮棺材,吩咐我家人將家父火化,鄰居捐贈幾百斤木材,就在河床邊將家父遺體燒掉‥‥」肅靜,豪雨夾雜哽咽聲。
不爭氣的熱淚,熔化多年頑固封閉的淚腺奪眶而出,離開遮雨棚,躲在大雨中,任熱淚和雨水交匯奔流,讓雨水洗刷不敢面對眾人的尷尬。
「家父臨死前,再三交代我們把他的文稿燒掉,吩咐我們不要再從事寫作,但我身為人子,看到他嘔心瀝血地作品,充滿人生人性的寫照,認為實在不應該被埋沒,所以我一生中朝著讓他作品問世的理念奮鬥。
台灣第一座文學步道,對於一輩子窮困的文學作家,終於可以讓他在此時此刻揚眉吐氣,真是使人百感交集,這也是我國社會對文學重視的一個重要地開始。」
穿越時空,回到民國五十一年除夕,「鍾理和全集」的編者張良澤初訪鍾理和遺孀鍾平妹,他寫下感言:
「...在理和的遺像前『圍爐』,竹桌上一盞煤油燈,照著一群弱小遺孤的臉,女主人把僅有的年菜全部端出,夾給我一個荷包蛋,我豈忍下嚥?
切成四塊分給鐵民弟妹們,當時鐵民高中三年級,最幼的鐵華二歲,小小年紀已經很懂事,他們互相推辭,及至蛋黃流出。
此情此景,不禁想起鍾理和作品中,描寫平妹偶而煎個蛋捲兒,在孩子們集中的目光中,夾給剛出院養病的丈夫,做父親的不忍吃下,又夾給孩子,母親又從孩子的碗中夾給丈夫。
看著,想著,我不禁熱淚盈眶。」
彼時起,張良澤全心整理鍾理和遺稿,「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鍾理和開始聲名大噪,很多文人作文對鍾理和謳歌傳頌,引起社會巨大迴響,因而有人提議興建鍾理和紀念館,但在當時環境,建館受到極大阻力,結果總算在大家堅持和努力下,由民間集資,在六十八年完成這座台灣唯一的平民作家紀念館。
陳水扁「美濃學習之旅」,參觀鍾理和紀念館和美濃文學步道後,感慨地說,站在這麼偉大的文學家雕像前面,覺得我們以前很對不起文學家和文學界。
政府對文人的一點點良心,呈現在美濃大雄山麓,附近有近百年古剎朝元寺、黃蝶翠谷、雙溪母樹林,聯結成文學、宗教、自然生態之旅,但是這一切都在美濃水庫衝擊之下,可能隨時淹沒政府倖存的一點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