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萃文書院

台灣日報 台灣風情版

圖/柯坤佑攝

  萃文書院位於高雄縣內門鄉觀亭村內,與內門紫竹寺相鄰,在觀亭國小左側,其院宇規模建築雖不大,但歷史悠久,且遠在遜清時代,曾擔負南高一帶地方文教發展工作,盛極一時。
  其起源乃科舉時代,清政府以八股文章取士,並未設立學校,地方上一般學子若要讀書,僅限於較富裕家庭聘請一墊師在家裡教讀自己子弟,或三、五家合聘一位,由於教育不普及,一般貧窮人家子弟失學,加上當時交通不發達,一般子弟均須負岌台南就讀,徒步往返數百里,甚感不便,況內門鄉文化水準甚高,一般人家均重視子弟教育,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地方人士貢生游化等三、四人發起尊崇孔子及諸賢,發展地方教育,並宏揚中華文化,首倡興學之舉,地方人士爭相贊助,遂創設「萃文書院」教育子弟,成為羅漢門文化發祥地。
  嗣後,至道光廿四年,再由董事貢生黃玉華等重予擴建,益增宏偉,並陸續延聘教師教讀,附近旗山、關廟、歸仁、新化、田寮、美濃等鄉鎮子弟紛紛前往就讀,一時蔚成風氣,於是代代相沿,名士濟濟。
  萃文書院的設立,成為羅漢門文化發祥地,因此乾隆年間,內門鄉便有游性公考取貢生,官封五品名盛一時,後又有游大謨、黃玉華、游思賢等先民考取貢生及監生、武生蕭為旌、張廷璋,出世名士、秀才劉岳、劉店、張綜進、林克昌、劉美等,真是所謂地靈人傑,盛極一時,由於內門鄉數百年前文化已相當發達,故往昔當地有「九萬十八千(指財富)、八秀三貢生(指功名)」諺語。
  日治時代,因日本政府反對台灣人受中國教育,於是該書院便被冷落,任其荒廢,光復後,地方人士鑒於「萃文書院」對復興我固有文化、道德等負重要地位,且對地方來說,也是書香一脈相承三百多年,本地方無論文教、風俗習慣,受紫竹寺及萃文書院影響至鉅,不但先民曾因此而博取功名,現在一般鄉民也因此而能立人立德、救世濟人,凡此種種,無不因萃文書院而得,由此可見萃文書院對於文教貢獻功不可沒,地方人士三番兩次倡議重建,以保留文化名勝古蹟。
  萃文書院坐東朝西,環境清幽,在觀亭國小旁,雖已無當時濟濟多士盛況,但仍可耳聞學生朗朗讀書聲,散發濃濃書香氣息,萃文書院重建委員煞費苦心,游讚芳更是為重建之事勤勞不懈,其前代祖先在清朝時均曾博取功名,與萃文書院淵源極深,他重視地方子弟教育,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非常熱心於重建工作。
  而貢生黃玉華後裔黃承城,自卸任內門鄉長後,眾望所歸被推選擔任內門紫竹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並致力於萃文書院重建工作,於民國六十一年間,萃文書院合併於內門紫竹寺,斥資六百多萬元重建完峻,並於民國七十四年成立圖書室,以提倡鄉內讀書風氣,並辦理獎助學金,鼓勵學子勤奮向學。
  內門鄉文風鼎盛,所以河洛語稱內「文」而不發「門」音,鄉民強調該鄉堪稱全台首學,為文教聖地,故以「內文」名之,鄉民甚至由河洛語對內門鄉的發言,即可辨別對方是外來客,這是及有趣的鄉情特色。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