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繁華落盡的老戲院
大洲戲院360全景(柯坤佑20040816拍攝)《》對照現在google地圖上的影像


90.5.29西子灣副刊 黃山高

【「人生如戲」,戲院榮枯卻如人生】
  戲已落幕,繁華褪盡,餘韻猶存,存檔在腦海光碟中的記憶,迴盪進入時光隧道中,搜尋機器覓得老戲院挑高的樑柱,緬懷繞樑三日,餘音不絕情境,使人沉醉!
  電視未發達的五O年代,電影是鄉下的主要娛樂,散戲邊緣,寫盡情緒顛峰狀態歸復平靜後的落寞心情,人生如戲,老戲院把易經最高境界「平卦」的盛極而衰情境,詮釋得淋漓盡致!
  早期鄉下戲院的戲碼包括放映電影、演歌仔戲及布袋戲,所以不叫「電影院」而通稱「戲院」,當時戲院是鄉下老少唯一娛樂場所,也是青年男女約會之處,電視興起後,電影院開始不景氣,鄉下戲院也陸續歇業關門,導致目前戲院成為歷史名詞,年輕一代甚至不知道鄉下不但曾經有電影院存在,而且還有段輝煌史!
  五O年代的西洋片相當流行,電影的風行比目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彼時威權統治時代的社會娛樂受到管制,都會區的電影院擁有廣大觀眾,那年代的好萊塢明星也成為青年學生的偶像,當時電影消費市場佔娛樂市場大部分,四十歲以上民眾都還懷念著那時純樸的看電影時代。
  約四十年前,台灣物質生活不像現在富庶,看電影可說是鄉下農村唯一且奢侈的娛樂,雖然早期只是黑白片,仍然非常吸引人,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閒錢或閒暇去看戲。
  
【大人小孩看「霸王戲」不同的方式】
  因戲院有孩童免費的規定,因此總有一群小孩,經常在戲院門口等不認識的大人帶進場看「霸王戲」,許多戲院都會在門邊劃上孩童免費的標準線,超過高度的小孩,都不敢抬頭挺胸,碰到好心的收票員,會視若無睹地「放水」,反正多個人看也看不壞。
  「阿伯,拜託您帶阮入去好嗎?阿叔,拜託欸(ㄟ)啦!」小時候一群沒錢看電影的小孩,就是這樣子皮皮地圍在門口,一心期盼著央求叔叔伯伯帶進場看戲,被好心的大人挑中的小孩,就會高高興興地進去享受免費電影,其他小孩只得等待下一個機會。
  「一樣米飼百樣人」,有些長輩充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好心地牽著不認識的小孩進場,碰到那些大人的手,一股暖流透過小手流向心房,使人備感溫馨!
  有些大人則是面無表情地「跩」進去,倒楣還會碰到罵人沒錢就免想看戲的凶巴巴大人,幼小心靈總是會有一股羞愧感。
  有些同學僥倖被帶進去看戲,看完出來就有義務說給同伴聽,沒機會進去的小孩,也只好如此「聽戲」過乾癮。
  戲院門口的驗票員有些也很凶,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有些門房還會趕人,等大人帶進場的小孩,會把那些「顧口的」以好人、壞人區分,看到「壞人」顧門,只得悻悻然離開;有些戲院老闆,更是一副很「搖擺」的樣子,擋在門口監督收票員,不讓看「霸王戲」的小孩進場,有些好心的大人,卻會向老闆說是自己或親戚的孩子,那種和藹可親的大人,總是小孩最喜歡「黏」的對象,大家都會緊緊追隨在後,老闆也沒皮條!
  有些老闆和門房會很不客氣地驅趕這些小孩,比較調皮的小孩,竟然也會想辦法報復,有時帶一罐胡椒粉,混進那家被老闆趕了好幾次的戲院,跑到二樓電扇風口往下灑胡椒粉…,小孩子不懂事,第二天那位同學報告他的「戰果」,大家還認為他有夠厲害,終於為大家出了一口氣。
  農村經濟貧困,許多大人捨不得花錢去看電影,小孩還可以賴在門口等好心的叔叔伯伯帶進場,有些大人想看電影沒錢,只得湊錢讓「出大份」的人進去、或請好心的戲院員工拉開遮光布幔,其他人站在戲院圍牆外的高椅子上伸長脖子看啞巴戲,有時候看這種場外戲的人還真多,站一個多小時也不覺得累,大夥兒還戲稱為「看站戲」,算是舊時戲院的另類文化。
  有些戲院在最後十幾分鐘,會提早打開出口大門,許多大人和小孩就會把握那寶貴的一刻,趕緊衝進去看「戲尾仔」,早已關門的鄉下戲院門口,仍充滿童年徘徊留連、和圍牆外椅子上一堆大人伸長脖子排排站的歷歷在目影像。
  
【令人難忘的經典名劇】
  那時學校有時會安排看電影,記憶深刻的一次是看「亞洲鐵人」楊傳廣的紀錄片,雖然覺得乏味,但因那時候難得看電影,大家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老師還說長大要以他為榜樣為國爭光,沒想到「亞洲鐵人」後半輩子竟與當年有天壤之別,充分暴露出我國政府對體育傑出人士的疏忽。
  「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全省,輪到我們鄉下上演時,和其他各地上演時一樣,連續爆滿至滿檔下片,父親好不容易才「搶」到一張票,帶我艱難地擠進去「聽」了一場戲。
  當時竟然排了一個多小時才擠進去,還很清楚地記得收票員是從空中把爸爸手中的票接過去的,可見擁擠程度!
  進戲院之後,根本沒走路的「餘地」,被後面的人一路擠進戲院內,甚至於連椅子都沒人坐,大家站在上面擠成一堆,我就被夾在人堆裡,呼吸困難地聞著永生難忘的汗臭味,被擠得滿身大汗站著聽了三個多小時,親身體會空氣不足幾乎昏倒的難過情況,直到現在還忘不了那次「聽」戲的經驗,真是永生難忘的記憶!
  而西洋片世界經典名劇中,「戰地鐘聲」是中文譯名傳神、英文名稱也絕佳的一部經典之作--「For whom the bell tolled」。
  鐘聲為誰而響?鐘聲為好戰者而響!
  殺戮戰場使人泯滅人性,戰爭帶來生離死別,對敵雙方殺紅了眼,目睹親人好友倒在血泊中,甚至因烽火流離,屍骨還得任其埋沒隨百草,日子也任由舊恨和新仇,堆疊出無邊憤怒和悽苦,戰亂,使多少人妻離子散?
  戲中男主角中彈自知必死,叫戰友強行架走哀嚎的愛人,悲悽的場景接著出現一個巨鐘,敲出令人永世難忘的警鐘,讓世人記住「For whom the bell tolled」!
  好電影讓人回味無窮,在高速公路上看到「Toll Station」,就會使人想起這齣令人終生難忘的好戲!  
  
【繁華褪盡的鄉下戲院】
  高雄縣旗山區在五O年代,無論交通或其他建設都還相當落後,但旗山鎮卻有旗山、仙堂及溪洲三家戲院,美濃鎮有第一和美都兩家,六龜鄉有六龜和光華兩家,杉林鄉和甲仙鄉各一家,總計有九家戲院。 
  台視開播以後,對電影院影響還不大,但到中視、華視相繼開播後,情況開始轉變,民眾在家可觀賞到多樣化的戲劇或綜藝節目,不必再上街跑電影院,電視衝擊之下,看電影人口銳減,不但使都市電影院榮景不再,鄉下戲院更是門可羅雀,部份業者鋌而走險,中間穿插最早期的脫衣秀,遮遮掩掩拖泥帶水地頂多也只脫得剩下三點不露,照樣被風氣未開的舊時社會所不容許,與現代社會路邊檳榔西施脫光光還上雜誌、電視出盡鋒頭,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以「脫衣秀」招來觀眾的方式,在警方大力掃蕩之下,成為戲院觀眾「臨去秋波」,直到六O年代中葉,許多戲院因撐不下去而陸續關門,旗山區也不例外。
  旗山區戲院在時代洪流中逐漸消失,散戲三十年後,許多年輕一代根本沒上過戲院,甚至不知道旗山早期有戲院這回事,旗山區九家戲院中,目前剩下旗山溪洲戲院和六龜光華戲院還保留門面破落的硬體關蚊子,其他早已拆除。


大洲戲院(柯坤佑攝,2001.6)

  旗山鎮的兩家戲院,在「看戲的」顧客流失情況下悄悄地走入歷史,旗山戲院建於日治時代,仙堂戲院則是在光復後興建,位於旗山天后宮旁的旗山戲院,早已改建為購物商店,仙堂戲院則因道路拓寬而被都市發展的怪手拆除,入口處一堵殘留的門牆上,「仙堂戲院」四個大字使人緬懷往昔穿堂上繁華喧囂的景象。


旗山戲院位於大溝頂旁,宜芳對面(1939.5.30∼1975),曾茂源繪製/老照片看這裡


仙堂戲院 鄭永結攝2001.6

  美濃兩家戲院也在觀眾銳減情況下落幕關門大吉;六龜戲院建於光復後,一直在六龜地區獨領風騷,民國五十八年,光華戲院才加入競爭,但六十年代中期,兩家戲院都因觀眾銳減,無法支撐而宣告結束營業;杉林戲院成為目前的鄉公所,甲仙戲院則改建為透天公寓,不但戲已落幕,戲院也早已關門。
  老戲院在時代洪流中逐漸消失,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鄉下戲院門口繁華情景,如今經過早已關門的戲院門口,令人緬懷那時聲色犬馬的繁華熱鬧景象。

 
認識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