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白蓮霧

圖:杜文元/文:柯坤佑

回旗山奇首頁

旗山出產的水果,水準一流,其實不必太多介紹,光看就知道很好吃了。意者請洽:柯國富班長0920952671

農會提供資料:

蓮霧
學名:(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 Perry)
英名:Wax apple, Java appl e
桃金孃科(Myrtaceae)常綠熱帶果樹
蓮霧是台灣及東南亞常見的果樹。蓮霧原產於馬來半島,屬於桃金孃科的熱帶常綠果樹。十七世紀由荷蘭人自爪哇引入台灣後,初期僅在台灣各地農家及果園作零星的栽培。後來由於品種及栽培技術的改良,栽培面積逐漸增加,1981年後由於產期調節技術陸續開發,導致蓮霧面積急速擴增,1987年達到1萬1千公頃,年產量達13萬餘公噸,成為重要的經濟果樹(http://kdais.iyard.org/12/var-5.htm)。外型類似蓮霧的蒲桃(香果,Syzygium jambos)與yuen用來製作丁香和丁香油的丁香樹(Clove tree; S. aromatica)都和蓮霧同屬。
蓮霧原產於馬來半島,屬於桃金孃科的熱帶常綠果樹。十七世紀由荷蘭人自爪哇引入台灣後,初期僅在台灣各地農家及果園作零星的栽培。後來由於品種及栽培技術的改良,栽培面積逐漸增加,1981年後由於產期調節技術陸續開發,導致蓮霧面積急速擴增,1987年達到1萬1千公頃,年產量達13萬餘公噸,成為重要的經濟果樹。後來因為產期過於集中,價格滑落,以及檳榔價俏轉作檳榔之影響,面積始告遞減。目前維持在8700公頃左右。其中高屏地區佔90%以上。蓮霧以鮮果在台灣內銷,然而每年5∼7月的盛產期因溫度高、雨水多、病蟲害嚴重,品質較低,無法與同時期上市的其它水果競爭。目前因產期調節技術漸趨穩定,大部份的果園以生產品質較高的冬果為主,但是冬果產期及產量均過於集中,造成價格低落,不敷成本的現象。因此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果實品質,及有效地分散產期和產量,是現階段本省蓮霧產業所面臨的最迫切的課題。
目前台灣主要的蓮霧經濟栽培品種為南洋種,也叫粉紅色種,其主要特徵為果皮呈粉紅色,是屬於早熟品種。其花序著生在先年生或當年生小枝條的頂端、葉腋間,或在老枝幹上生不定芽而開花結果,花序上無葉,但亦有著生至2-3片新葉之混合花芽,通常數朵(6∼8朵)小花聚在一穗,呈聚繖花序。在自然環境下,臺灣南部地區的開花期約在2-3月份開始,開花至果實成熟的日數,視花期而定,自花蕾形成至開花約需1.5至2個月,開花至果實成熟亦需1.5∼2個月。粉紅種果實之果型碩大,平均單果重達120∼160公克,最高可達240公克以上。果實縱徑與橫徑相近,約在5.5∼7公分之間。果實水份含量高,風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在10∼12 。 Brix之間,最高可達16∼18 。 Brix。果實在涼爽的氣溫下發育,其果肉組織結實,種子退化,但在高溫期發育時,果肉內常含1∼2粒種子,果實有「大肚」的現象。
蓮霧屬熱帶常綠果樹,性喜溫暖怕寒冷,民國五十年起,林邊農民開始嘗試在崎峰村沿海一帶栽種蓮霧,當地地質鹽份含量高,外加海上吹來南風 俗諺【南風透 - 蓮霧著甜】所產生的蓮霧實雖小,但色澤暗紅且風味極甜,故稱『黑珍珠』。
如果有機會在蓮霧採收時期來到林邊,您一定會驚訝的目瞪口呆,蓮霧園裡,果農們幾乎都是蓮霧一摘下.衣服擦一擦就吃起來了。
 其實是本地人從民國八十三年起開始流行的【套袋農法】。剛開始只是為了防止鳥類啄食蓮霧,後來發現套了袋以後蓮霧色澤更漂亮.表皮更光滑細緻,就像很少讓風沙吹襲或太陽直接曝曬。
 套袋農法從蓮霧的幼果時期(俗青矸或小紅頭)就套上了,紙袋跟蓮霧之間會有間隙,套袋後就噴農藥也不容易附著在蓮霧果實上.更何況套袋後採收期,大概要一個月時間,套袋前噴藥的藥力早就過了。蓮霧雖然沒有外皮但在套袋農法推動之後,就像加上一層人工外皮,比有皮的還要有皮。蓮霧風味高下有四大要件 :甜度、多汁、脆、細膩蓮霧要夠熟的才夠甜,越成熟的蓮霧越甜越好吃,成熟度則顯現在蓮霧的『臍』,臍底夠黑的甜度才夠高。
 蓮霧品質高下,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標準,冬天生長時間長,日照短,比較容易「紅的發黑」,而且冬天的蓮霧在樹欉上放的夠久,果實較熟,甜度也配合著增加。所以,早出的蓮霧〔冬天採收〕差不多用色澤就可以決定品質高下(端午採收)日照強、生長快,色澤不黑但還是很甜。
吃蓮霧千萬不要剖半,要整顆咬,咬出清脆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