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精忠護國碑

圖文:柯坤佑 2006 02

羅漢門為蕃薯寮廳所在地而閩人居焉後粵人移住於港西不
過僅隔淡水溪而熟番亦居上流遂成鼎足之勢爾時持據疆土
分類械鬥爭端自此始砲火交攻死事者閩人於旗尾粵人於大
路關各立廟而祀焉道光年間閩粵番暫解宿怨謀建立同心赴
義碑於羅漢外門然猶未同祭事南北對峙營祭時(車取)有不釋然
者遂又紛紜不已改隸以來政通人和閩粵番亦宿怨冰釋於是
廢舊廟而更立招魂碑於鼓山而我僚友亦立殉難三十三士之
碑于其側焉去年冬我總督佐久間公南巡枉駕于此亨職在廳
長故具言之公聞而嘆息手書精忠護國四大字見賜乃鐫之于
石以為表聊記其顛末垂不朽云

明治四十一年六月正六位勳六等石橋亨譔


本碑立於鼓山公園大樓梯側,被不知名人士塗上水泥,改成“還我河山“,研判是討厭日本人的人所為,香蕉王國文化部請知名石雕家將水泥除去,還其原貌,由內容研判,吾人得知當時社會情況之惡劣,日本軍人為維護治安,犧牲三十三名官兵,反觀新外來政權,只知圖利自己,台灣人的命運任其擺佈,竟有大陸土匪為了掩飾其祖先的罪行,欲告掀其罪行的人,另有人以族群利益解讀,以一貫文化覆蓋、斬草除根式的殖民愚民手段,假行政力量將日治石碑移除,以免兩相對照,顯露其更殘暴的本質。

這是被人用水泥封起來時的樣子


1963年拍攝,當時就已經被塗成「還我河山」


旗美高中1972年畢業紀念冊,精忠護國碑文又出現了

--------------------

阿財伯講歷史:

精忠護國
  蕃薯寮所在地,閩人定居後,陸續粵人也移往港西,不過僅隔淡水溪,而平埔族(熟番)安居住上流域,遂成三足鼎立各佔一方,爾時衝突持械爭鬥,自始即交火互攻擊死亡閩人埋葬旗尾庄,粵人即於高樹大路關,各立廟祭祀。
  道光十九年三族暫化解宿怨。
  道光二十一年間姚瑩任按察兼兵備吏,手書「同心赴義」於羅漢外門,然猶未同祭拜,事因南北對峙營祭時,輒有不釋然,逐又紛紛不已,政隸以來政通人和,三族宿怨冰釋,於是廢舊廟,而更豎立招魂碑于靈鼓山,而我僚友,亦殉難三十三位烈士立三十三士碑于其側,明治四十一年,乃鐫之于石以昭告世人,明治四十一年六月立。
註※
台灣第五任總督陸軍大將伯爵佐久間左馬太賜墨寶一幀「精忠護國」明治三十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上任台灣鐵道試車其間,明治四十年冬蒞臨蕃薯寮街,台灣縱貫鐵道全線明41年正式通車。

---------------

柯坤佑白話版影片

這塊精忠護國碑是 1908年(也就是明治四十一年)的六月,由蕃蕃寮廳廳長石橋亨立的。它的位置在公園大樓梯上來的左邊。
他說清朝時,閩客原住民常常械鬥,死傷無數,閩客分別蓋一間義勇公廟,道光年間政府立同心赴義碑希望消除敵意,但是因為沒有一同祭拜,又漸漸發生紛擾。

日治之後,政通人和,大家不再互相攻擊,於是廢掉舊廟,立「招魂碑」於鼓山頂,也立「三十三士碑」在它旁邊,1907年冬天,總督佐久間南下巡視,廳長告訴他這件事,總督聽到後嘆了一口氣,他寫下「精忠護國」四個字給廳長,希望大家和平生活,貢獻國家,所以廳長將它刻在這個石頭上。

相關資料:

認識台灣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