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
衛星地圖,可拖拉移動,可縮小,不能再放大
地理位置
旗山堤防位於旗山鎮東側,旗山溪西側,北由高正元蕉園起南迄旗山橋頭,長度約一點五公里,寬度約二百九十公分,高度約三百四十公分,亦即涵蓋旗山鎮民族三街尾巷至中華路,外觀雄偉,歷史悠久。
功能作用
高屏溪其上源支流包括旗山溪(楠梓仙溪)荖濃溪等,旗山地區的木柵溝、羌黃寮溝、大崎溝、太平溝、頭林溝、北勢溝、武鹿溝等皆流經旗山河階平原注入旗山溪。旗山地區於每年七、八、九月份常受颱風侵襲下帶來豐沛的降雨量輒常氾濫成災,尤其民國七十年的莫瑞颱風與愛尼斯颱風皆造成旗山鎮廣福里及中洲、南洲里浸水兩晝夜的水災。
且因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氣候急遽變化,豪雨傾盆猛烈,乃數十年來罕見,堤防的功能旨在防範旗山溪氾濫且保障旗山市中心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其功能與地位日益彰顯其重要性。
建築構造
西元一八九五年蕃薯寮街(旗山鎮)為日本領有後設置撫墾署及開始造鎮計劃建設地方。有鑑於旗山溪每屆雨季或颱風期間經常氾濫成災,故在約西元一九三三年建構旗山堤防,根據參與建築的耆老口述,在肇建初期,首先由民族三街尾巷對面的蕉園前以杉木包裹石頭為堤防頭端向右延伸五百米.此段由工人撿拾旗山溪底之石頭交由上層建構工人擺設成上窄下寬的梯形護岸(堤防),本段工程歷時約一年,經過數年後又因中段需要再延伸原結構三百米,頭中段共約八百米。直到約一九四三年才全部峻工,並且延伸至旗山橋頭,總長度約一千五百米。其下層乃沖積平原之砂岩壤土,復以大溪石打底再用鐵絲網石為基礎最終再排列卵石結構之梯形堤防。
歷史地位
歷時約七十多年的旗山堤防,屬於旗山鎮的地標之一,更與旗山溪、旗尾山、鼓山及旗尾鐵橋皆納入旗山八景,尤有旗山鎮歷史最悠久的文化社團││旗峰詩社。曾集體做詩頌詠堤防為旗山八景之「長堤步月」其第二代詩人亦題名為十二勝之「護岸觀星」,不啻為詩人墨客吟頌,亦為旗山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居民雅喻為護衛旗山的「萬里長城」現又有縣府規劃為周日縣民休閒的觀光景點並連結兩岸的自行車步道,屆時可以欣賞整個河川堤防之美景。
規劃展望
一、前蕭議員王平於九十三年曾建議縣府保留旗山鎮卵石堤防迄今第七河川局未提出管理維護計劃。
二、旗山鎮公所於九十五年提報「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劃」但因堤防過多裝飾未獲通過,目前由花旗綠美化協會義務整理環境。
三、現階段縣府觀光交通局正進行旗山溪地景主題步道橋工程,另就卵石堤防沿岸後續辦理自行車道及步道計劃。
四、旗山藝文團體與鎮民極力呼籲保存堤防文化資產勿使任意遭致破壞或拆除,冀盼堤防除了防洪、觀光休閒功能外更能保留為文化歷史古蹟,由專責機構撥弄經費維修,讓具有悠久文化背景的旗山堤防賦予新的生命暨肯定她在歷史上的定位與意義。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