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票選歷史建築十景拔得頭籌 旗山聖若瑟堂角逐全台百景
善導週刊 顏秀靜
今年高雄縣文化局舉辦歷史建築十景票選活動,旗山聖若瑟堂從18個景點中脫穎而出,而且拔得頭籌,縣府頒獎時,現任本堂神父施安東帶著教友出席了,難得的是當年開教建堂的戴剛德神父也參與盛會。日前旗山聖若瑟堂正代表高縣,角逐文建會主辦的全台百景票選,相信必然也會獲得大家的青睞。
西元1955年,道明會戴剛德神父來到旗山租屋開教,當時以此為傳教中心,再深入至美濃、六龜等地。翌年第一批慕道者領洗,而元1957年建立第一所小聖堂,兩年後戴神父購地建堂,親口設計興建,承造人為王朝騰
,大寮聖尼各老堂、五塊厝聖味增德堂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兩座教堂外觀幾乎一模一樣。
旗山天主堂建築形式有哥德風格,正面兩側為厚重角塔,整體有三層感受,各自以三角牆、圓拱形、高窗及繁複的線條搭配,給人壯觀、宏偉、莊嚴的感覺。常使路過的旅者為之驚豔,更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和春技術學院的老師還將教堂製作成精美紙模型,好讓更多人認識它。
美中不足的是,教堂腹地狹窄,前面視野被民宅阻擋,未能鄰近大馬路,嚴重阻礙教堂發展,實為一大缺憾。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旗山天主堂以「聖若瑟」為主保,聖堂正面左邊為聖道明雕像,右為方濟各;入門處上方有圖案,經過解讀原來是救世主三個字,戴剛德神父當年確實花費相當大的心思在旗山天主堂。
說到教堂內部的陳設,它有梵二前的祭台(神父背對教友做彌撒),供奉四部福音等,想當年顛峰時期聖堂坐滿教友的盛況,一定十分壯觀,與今日教友流失,主日天僅10來位進堂的冷清景況,令人不勝唏噓。
整修聖堂經費無著落
旗山天主堂建堂至今40多年,經年累月風吹雨打,外表斑駁不堪,雖有滄桑之美,但屋頂多處滲漏,檢修不易,彌撒時如果下雨,還得躲雨,天花板吸水吸飽了,還會重重的摔下來,經過幾任本堂神父的整修仍舊不理想。
此外,門窗木頭陳舊,嚴屯腐爛變形,內牆及地板也有待整修,估計費用在900萬左右,旗山堂區是一個人口外流的地方,自行籌措財源能力有限,亟需教友解囊相助,完成整建計劃。
天主堂的整修,壁畫部份由義大利畫家(左)執筆,他不太願意張揚自己的畫作,孟迪隆神父(院長,右)趁他不注意拿在他後頭合影,此壁畫的意義是"Love
your enemy, and I will come soon." (愛你的敵人,我很快就會來),大家想看看,我們是不是對身邊的人不聞不問,就像敵人一樣,對其他陌生人(譬如遊客),還更糟糕呢?
畫家的簽名,雖然我看不懂他簽什麼,但是他可是歐洲皇室御用的畫家,剛剛幫西班牙王儲的結婚典禮畫完壁畫,馬上又趕回旗山趕工
院長舉動被畫家發現......
救主之母教區傳教修院帶來契機
旗山聖若瑟堂一樓原是醫療所,當時由道明傳教修女會負責,後於1964年遷移至屏東三地門。後來接任的本堂神父另在聖堂旁蓋一棟三層樓房的醫院,但於數年後因缺乏醫師而宣告關閉。1982年教區以五塊厝聖味增德堂與道明會旗山聖若瑟堂互換,旗山堂區開始由教區管理。1986年教區移交給義大利外方傳教修會管理。1992年又交還給教區,另闢救主之母教區傳教修院,培養司鐸向台灣、中國大陸、海外華僑宣傳福音。
近幾年旗山修院陸陸續續晉陞多位新鐸,最壯觀的場面是一次有6人升神父,這個月8號又祝聖三位執事,修院擴建的腳步與之相比,實在嚴重落後。單樞機一直夢想找到理想的土地建設新修院,他將一切的計劃就交托給救主之母一中國之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