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永久安居的永安路成為外敵入侵的疆場
(左示右尒)是矗立路口抵禦外侮的戰神(註1)
教誨後世允文允武大啟文明(註2)
文明腳步卻踏碎了柵門砲台(註3)
唯獨你幾經戰火洗禮仍屹立不搖
向後代子民細述墾殖開庄艱苦歷程
(左示右尒)擋得住原始入侵者的刀槍棍棒
卻承受不了砲火無情的摧殘(註4)
幸有鄉情瀰濃的硬頸不屈不撓
終能歷久彌堅 大啟文明!
(註1:東門城樓上供奉中國戰神「武聖關公」。
註2:東門城樓匾額「大啟文明」。
註3:瀰濃庄4座柵門都已蕩然無存。
註4:中日戰爭爆發時被日人改建成鋼筋水泥的防空監視台。)
美濃鎮地標「東門城樓」,為美濃唯一殘留的城門古蹟,在美濃風土歷史,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東門樓建於乾隆20年(1756),為瀰濃庄四座柵門中唯一建有門樓的城垣,但因該城樓建築,已非清乾隆時遺蹟,曾有人戲稱為「假城門」,不過因東門城樓古色古香,儼然已成美濃地標,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美濃客族先民,本定居屏東高樹、里港一帶,清乾隆元年遷徙至美濃福安一帶墾殖定居,奉祀開基伯公,定庄名「瀰濃」,日治時代更名美濃。
客族先民移居美濃後,因該處原為原住民出沒遊獵地區,為防範匪徒和外族侵襲,遂大肆修築柵門、砲台,以抵禦外侮,東門樓即為當時所建的一方城樓,時至今日,其餘城牆皆已被文明的腳步踏碎,在歷史洪流中淹沒消逝,唯獨東門城樓,幾經砲火洗禮,美濃鎮民仍再三予以修築,迄今屹立原處,向後代子民及遊客,細述當年墾殖開庄的艱辛歷程。
東門樓建於乾隆20年間,原城高10公尺,造形為中國古城門形式,除具防禦功能外,城樓上供有太白星君、文昌帝君,以及武聖關公等文武神像石雕,旨在砥礪庄內子弟習文練武,成為允文允武的優秀子弟。
不幸的是該城樓各種寓意非凡的石雕、建築,擋得住原始入侵者的刀槍棍棒,卻承受不了砲火無情的摧殘,日人在中日戰爭爆發時,將其改建成一座鋼筋水泥的防空監視台,上懸警鐘,派人監視,於敵機臨空時鳴鐘示警,幸好美濃庄民有情有心,於1937年重建東門城,供後世留念。
1957年間,鎮民更將改建的鐘樓拆除,恢復原來的龍門鳳椽屋瓦,並於門楣上,重新懸掛一方模仿當年城樓上嵌置的「大啟文明」匾額,保存迄今,古色古香,發人幽思。
如今該城門最久遠的遺蹟,是砌立於城門右側的兩方石碑,一個是光緒16年的重修福德壇碑,另二方為新舊「端風正俗」碑,碑文內載明清軍府代理鳳山縣正堂所立端風正俗告示,舊碑應於清光緒年間砌造,因下半部已斷裂,且碑文已漸遭風雨侵蝕,1972年又重立新碑,以保存原載史實。
東門城樓雖因種種歷史變遷,早已非原始風貌,但該城樓與美濃鎮開庄僅隔19年,迄今已近250年悠久歷史,該處城門雖非往中正湖必經之途,但遊客順道穿梭於城樓下,除緬懷先哲外,更可感受美濃客族堅毅純樸的原鄉情濃氣息。
也許就因先人砥礪,美濃客族團結、「硬頸」、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刮目相看,鎮內子弟博士、碩士、學士比例為全省之冠,更令人肅然起敬,似乎傳承了東門城樓「允文允武」的先民教誨,且歷久彌堅,「大啟文明」!
2004.11.15台灣日報「地方采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