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布是染布功夫的具體表現,美濃曾有屬於自己的染布業,在日治時代前,瀰濃地區的布料大抵都是從台南買來,再由本地各染坊染製成民間慣用的「黑布」與「藍布」,還出售到高樹、屏東等客家地區。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已知利用生鮮藍草染色,荀子目睹染匠從綠色「藍草」中染出更為出色的青豔色彩,因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與染色結果而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喟嘆,「青出於藍」遂流傳成為形容學生本領勝過老師的千古勸學名言。
藍靛染料技術經相當歲月歷程才逐漸成熟穩定,並結合其他技藝的發展應用,形成「青出於藍」的特殊藍染工藝技術與產業文化,美濃氣候極適合栽植木藍,在日治時期前已廣植木藍自製染料,開設藍染坊染製棉麻藍布,供應六堆客家聚落裁製傳統客家藍布衫,成為客家文化象徵之一。
藍靛染料的生產是一項勞力與技術十分密集的產業,當時農業全賴四體辛勤勞作,1910年後美濃傳統木藍產業迅速衰退消失,廣闊農田成為菸業專作區,造就美濃另一項文化產業。
藍染植物主要用於製作藍靛染料,又稱靛青,是傳統印染工藝的三原色染料之一,或精製成「花青」「藍膠」顏料供繪畫或染紙使用,也是中藥材「青黛」的原料,藍靛染料早已廣泛應用於染布印花、染線織布的民生用途,成為重要生活色彩。
染布流程大致可分為栽培、加工、藍染,首先種植可提煉染料的植物青仔,成熟後綁成一束一束挑到田邊的「青轎」浸水5∼6日,撈起後加石灰攪拌,沈澱後把上層清水倒掉,沈澱在底部的泥狀物即為染料。
要染布時將染料加些藥草在小染缸中攪拌至起泡,布料浸泡過後再挑到河邊洗滌,曬乾後捲成圓筒狀,用碾石碾過使其平順發亮,折疊成待售布料。
日治時期前,九芎林有許多農民種植青仔,當地田坵滿佈石頭砌成直徑約半丈的圓形「青轎」,農民將製好的藍布、黑布賣給布店寮下的阿新伯,他父親溫金華是九芎林染布業的開基祖,他們家所在地因而被稱為「布店寮」。
因染坊需大量水來洗滌染布,所以多設在用水方便處,溫金華的染坊離羌仔寮溪不遠,美濃下庄仔劉鼎玉染坊在三夾水邊洗布,上庄仔鍾德鄰家族則到東門橋下的美濃河中洗布。
這些染布業中,以九芎林溫家規模最大,原料成品還流傳到新威、杉林、屏東一帶,但染布業在20年前已走入歷史,高雄縣社區大學傳授藍染技術,傳承客家產業文化。
2001.7.24台灣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