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先民衛家園,安居六堆作桃源
「六堆風雲」一書,道盡了客家人移民拓墾的險難,守護家園的犧牲,傳不盡客家新舊世代感人的歷史故事。提起客家移居海洋國度的艱辛困苦,不得不憶起「思想起」的歌聲中,先民們四百年來由唐山過台灣,渡海、開荒、耕耘和豐收的歷程,渡過多少的歲月,經歷多少的滄桑,累積了不同世代人們的智慧,集體傳承的文化,正和這塊土地上人民的精神流轉中。真正觸動人心的是,「六堆」呈現了所有台灣人民,不論是過去的先住民,或是現在的新台灣人,大家內心最渴望的心願,不畏任何的磨難與考驗的打敗與阻礙,祈願我們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子孫留下一塊能夠珍惜疼愛的好所在。
明鄭屯田、吳沙入蘭、客作六堆為台灣三大墾拓家園的開發史,早期台灣土地開發的一般情形,客家人的入墾時間較晚,披荊斬棘,驅蛇逐獸,不時受瘴癘番害之侵襲,開墾區域大多集中居於劣勢的地段,土壤較為磅礡的丘陵或山區地帶,形塑客家人刻苦耐勞、堅韌剽悍的特殊性格。六堆,分佈於屏北地區及旗美地區,由同一族系之精神上的認同感,因其語言習慣、風俗民情相同,兩百多年來敦親睦鄰,禍福與共,牽手團結延續於今,表徵客家人保鄉衛家,抵禦外侮的精神地標。客家的六堆,孕育多元豐富的文化,衍生彌足珍貴的資產。慶幸「六堆風雲」一書還原當時的面貌,重現當時的情境,讓我們對六堆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台灣史上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影響六堆組織的動員與整合,也影響六堆文化的走向與趨勢,期盼「六堆風雲」引起專家學者的探討研究,掀起哈客族解讀「客家學」的風潮。
在「六堆風雲」一書訴說客家人從不侵佔他人已墾的田園,也不甘受外人欺凌,開拓後的一段時間,含辛茹苦,專心墾拓,不管世事,少與鄰近他族居民發生磨擦與衝突,只知自治自衛,迨至國家動亂之時,攸關六堆未來的生存,才起而抵抗,各地士紳集合聚議,成立六堆團隊,派往前線作戰,是客家在台灣團結衛鄉的濫觴,客家子弟多半是單身漢,允文允武,旗開得勝,凱旋而歸,獲清廷當局重視嘉賞,除敕建忠義亭外,另追加陣亡戰士賞賜與封號,事平後六堆回復耕田讀書,少管外事的生活狀態,經過吳林之水蔡牽之亂,應台南府及鳳山縣再三商墾出兵援救,因義不容辭,乃出堆多次,力助政府剿平亂事後,竟被貪官誣告陷害,露出清廷的惡劣腐敗,挫折至極。往後因與六堆存有直接關係乃出堆力戰,保衛鄉土的生存。
客家人的勤儉樸實,和氣合作,時時向善,年年進步,堆內貧富平均,鮮盜賊、無姦淫、有秩序、有禮儀,成為世外桃源。乃至台灣割讓,日軍侵台時,六堆義士在屏等地奮勇抗戰,雖屬以卵擊石,無濟於事,但為國家民族,不計成敗,奮起犧牲之奉獻精神,足以代表忠義與氣節,可謂當之無愧。
台灣是個美麗的國度,曾是許多外來政權統治的殖民地,造成族群間的歧視與分化,刻劃悲慘與哀痛交集的傷痕,幸而台灣人從痛苦中體會和平寬待,秉持勤奮努力,拚往直前的勇氣所換取今日的民主,如同客家人為永久安居美麗的桃源,以犧牲奉獻,勤儉樸實的理想所換取今日的六堆。相信台灣,相信所有的族群都能相互融合與學習,結合愛鄉惜土的共識,再造全世界的六堆。
施並錫 誌 |